索夫斯基說“德國人似乎并不急著將包圍圈完閉合,也不急著殲滅被圍困的部隊,您知道他們想干什么吧!”
“是的!”朱可夫點了點頭。
顯然,這是德國人“圍點打援”的策略,他們希望誘使蘇軍增援特維爾,而蘇軍有能力增援特維爾的就只有一支部隊……坦克第四旅。
“另一個困難呢?”朱可夫問。
“我們不能再像之前一樣實施‘拉鋸戰術’了!”羅科索夫斯基回答。
朱可夫馬上就明白了原因。
“拉鋸戰術”的精髓在于白天處于弱勢的情況下撤退,而到夜晚敵人空軍無法發揮作用時反攻。
但是現在,特維爾已經被德軍包圍而的316師和坦克第四旅主力依舊按計劃撤退……就意味著放棄救援特維爾的希望!
于是朱可夫也陷入兩難的境地。
救還是不救?
救,很可能不但救不出人反而讓更多的人深陷包圍圈。
不救,那是一支兩萬人的部隊,除此之外還帶著裝備了蘇軍緊缺的“喀秋莎”、反坦克炮,甚至還有幾十輛t34。
要知道此時就連坦克第四旅的t34都配不齊,這幾十輛t34以及這兩萬人很可能就是蘇軍整條防線的最后支柱。
當然,這是最高統帥部的責任,他們的反攻計劃簡直就是將這些緊缺裝備送進敵人的包圍圈。
不過這時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當然也無法追究責任。
想了想,朱可夫就下令道“你征求下坦克第四旅的意建,我想知道他們是否有把握救援!”
“是,大將同志!”羅科索夫斯基回答。
但話雖是這么說,羅科索夫斯基心里卻明白……朱可夫所謂的“征求坦克第四旅的意見”,其實說的不是坦克第四旅,而是那個“突圍英雄”舒爾卡。
當然,作為一名大將,朱可夫當然不會向部下明說“你問問那個舒爾卡,看看他有什么辦法!”
如果這樣說,朱可夫這個大將同時也是西方面軍司令甚至可以說是整個莫斯科保衛戰的指揮員的面子也就沒地方擺了。
于是,羅科索夫斯基帶著幾個警衛員就搭乘汽車開往前線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