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線另一邊的德軍被炸得一片慘叫。
緊接著,德軍又玩起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那一套……就像之前說的,德軍在戰術上有個座右銘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對付敵人的戰術,就使用敵人相同的戰術,因為這樣至少可以做到不吃虧。
此時的德軍也是這么做的。
他們被棱線另一頭拋來的手榴彈炸得措手不及死傷慘重后,反應過來后第一時間就組織起了士兵反擲手榴彈。
手榴彈永遠是近戰的第一利器,因為它幾乎就相當于人肉迫擊炮,而且還是射速快的那種。
但德軍在這場手榴彈互擲的比賽中卻毫無疑問的輸了,而且輸得很慘。
原因一方面是蘇軍人少……舒爾卡在棱線陣地上只布置一個連,這個連分散在陣地上,不至于會像德軍那樣成片涌上來一炸就炸好幾個。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蘇軍對此早有準備。
蘇軍在棱線陣地上構筑的單兵工事不是往腳下挖而是往側壁挖,就像防炮洞一樣。
其區別就在于
如果往腳下挖一個單兵掩體也就是垂直的一個坑,對面拋一個手榴彈過來有很大的概率會掉到坑里。這也就意味著躲藏在其中的士兵很容易被炸死。
但如果往側壁挖結果就不一樣了。
拋來的手榴彈要么就是落在頭頂的土層要么就越過掩體飛到更遠的位置……這是由手榴彈擲出的拋物線決定的。
再加上蘇軍士兵有意將掩體另一側地勢降低,于是手榴彈基本無法傷到蘇軍士兵。
之所以用“基本”,是因為戰場上總有意外。
有些手榴彈會恰好在側向開口的單兵掩體外爆炸,飛射的彈片同樣也能傷到掩體內的士兵……這些手榴彈大多都是德軍老兵投擲的,他們在拉弦之后會讓手榴彈在手里停一會兒才將其擲出。
這么做是為了縮短手榴彈落地后的延遲爆炸時間,使敵人無法將手榴彈撿起回投。
有些特殊的情況,這些手榴彈會在半空中爆炸,這種擲彈方式的殺傷力是最強的,但同時也最危險。
不過這只是特例,尤其當蘇軍迫擊炮接著又加入戰斗將一排排炮彈砸向反斜面后,德軍就徹底被打懵了,不久就撤了下去暫時不敢輕舉妄動。
在后方觀戰的巴維爾科夫看到這一幕吃驚得下巴都差點掉到了地上。
“怎么回事?”巴維爾科夫收起望遠鏡,接著又舉起望遠鏡望了望,說“德國人就這樣撤退了?我甚至連他們的人影都沒看到!”
“是手榴彈,上校同志!”萊蒙托夫中尉解釋道“德國人沒有防備,他們采用較為密集的隊形追擊我軍,所以被手榴彈和炮彈打了下去!我相信,下一回,他們就沒那么幸運了!”
巴維爾科夫上校點了點頭。
巴維爾科夫和萊蒙托夫沒有發現的是,他們的心理已經變得奇怪起來,他們不自覺的站在德國人的立場上考慮這個問題希望第82步兵團被敵人擊潰。
這其實不難理解。
如果他們的近衛步兵團在付出巨大傷亡的情況下依舊沒能阻止德軍的前進甚至還丟掉了正斜面,而第82步兵團卻能輕而易舉的打退德軍的進攻……這種反差就是近衛步兵團無能的證據,同時也是它的恥辱。
而這當然不是巴維爾科夫愿意看到的。
在另一邊,指揮德軍進攻的埃德蒙德中校的情況并不像巴維爾科夫兩人想的那么輕松。
“敵人在反斜面構筑了完備的工事!”副官報告道“我們一旦越過山頂陣地就遭到敵人的猛烈還擊!”
埃德蒙德中校和鮑爾中校聞言不由皺起了眉頭。
“如果敵人在反斜面構筑起工事……”埃德蒙德中校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