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少校最終還是勉為其難的下令進攻。
戰場有很多事都是身不由已,很多時候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否則,就一定會有另一種聲音“你不試一下怎么知道是否能攻克?”
德軍的戰術像之前一樣,突擊炮開在前方掩護后方的士兵跟進。
毫無疑問,這些突擊炮在逼近蘇軍防線后就一輛接著一輛的被火箭筒摧毀,然后它們就成為真正的“殘骸”,或者說是掩護德軍進攻的掩體。
德軍的進攻看起來很順利,雖然損失了十幾輛突擊炮,但他們至少像之前一樣成功的在陣地上“打下”了一系列的掩體,同時這掩體甚至比昨天還多。
下一秒,德步兵就埃里希少校的一聲命令下依托掩體對蘇軍防線發起沖鋒。
蘇軍沒有反沖鋒,他們在戰壕里等待著德軍沖上來。
100米,80米,50米……
突然激烈的槍聲就響了起來,密集的子彈從蘇軍坦克殘骸里傾瀉而出,一道道彈雨將德軍像潮水般的沖鋒隊形打倒、打散、擊碎,就像是激流撞向了礁石,迸出一道道浪花后就什么也沒有了。
如果說有什么的話,那就是躺在地面的一具具尸體。
這時埃里希少校突然意識到了一點,他們用犧牲突擊炮在陣地前構筑了一個個“掩體”實際上是為自己設置障礙。
在此之前,因為蘇軍沒有坦克殘骸做掩護,德軍在坦克殘骸后方就可以通過迫擊炮、手榴彈等面壓制蘇軍更低且掩護、防御不足的野戰工事,于是德軍就很容易殺進蘇軍的戰壕內最終拿下防線。
然而,在蘇軍將坦克殘骸搬進了防線并進行改裝后,敵我優勢就出現了反轉。
德軍的迫擊炮、手榴彈根本無法威脅坦克殘骸內的敵人。
而坦克殘骸內的機槍手卻可以放心的用機槍封鎖德軍前進的道路。
這些道路甚至是可預判的,就是陣地前突擊炮之間的空地。
也就是說,那些突擊炮構成的掩體將德軍的沖鋒陣形分成一塊一塊的,蘇軍只需要用機槍對這些區域實施分塊火力封鎖就可以了。
“迫擊炮掩護!”埃里希少校大聲命令“炸了那些‘坦克碉堡’!”
德軍稱蘇軍布在陣地前的坦克殘骸為“坦克碉堡”,這的確很形像,因為它的作用實際上就是碉堡。
只不過,如果是常規意義的碉堡的話,一方面建造耗時而且需要材料,這對補給線已經處于被半封鎖狀態的斯大林格勒是無法想像的。
另一方面,則是蘇軍通常不會將碉堡建在反斜面上。
在此之前,蘇軍認為將碉堡建在反斜面上是種很笨的做法……敵人在高地前方往高地沖鋒,碉堡當然應該建在正斜面,這樣不僅能打到敵人還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機槍能控制前方一大片區域。
將碉堡建在反斜面?
別逗了,那能打到敵人嗎?敵人如果打到反斜面已經居高臨下了,這些碉堡還能發揮作用嗎?
但戰場的現實往往與想像是相反的。
事實是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建立在正斜面的所有工事其實都是敵人炮兵或是飛機的靶子……如果一發炮彈無法炸毀就來兩發。
而反斜面的工事才是真正能發揮作用的。
不過當然。
蘇聯從來就沒想過自己會在戰場上失去制空權。
也沒想過正斜面工事會如此不堪一擊。
更沒想到敵人居然能打到斯大林格勒打到馬馬耶夫崗。
這所有的一切都導致馬馬耶夫崗反斜面的堅固的永備工事幾乎為零。
直到現在,坦克殘骸往那一擺,馬上就成了一座座防御極強的鋼鐵堡壘,防線也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