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辦法!”巴維爾科夫上校說“我們甚至可以想辦法讓工兵把坦克殘骸調一個方向,也就是讓它們朝向山頂陣地!”
這的確可以做到,需要的只是在將坦克往下拖的過程使其兩邊受力不均。
然后軍官們就接二連三的發表意見。
“說得對,正面的裝甲更厚,同時我們還可以將敵人改造好的航向機槍利用起來!”
“或許我們還可以在兩側焊開一個射孔,這樣它就能為我軍更強有力的火力掩護!”
“我們還可以在后方焊一個門,彈藥就可以從后方送進去!”
……
舒爾卡的話就像打開了一個創意的大門,然后各種有趣而且實用的想法就一個個冒出來了。
接著巴維爾科夫上校看了看表,就下令道“那么,我們還在等什么?現在距離天亮還有五小時,我們必須在那之前做好所有準備!”
“是,上校同志!”軍官們異口同聲的回答。
工兵很快就被調了上來。
這些工兵分為兩批,一批是負責將坦克殘骸拖到合適位置的,另一批則負責對坦克殘骸進行必要的改裝。
它們分工作業,也就是一半拖動一半改裝,完了之后再換過來。
改裝工作說起來容易但其實并沒有那么簡單,原因是有些坦克殘骸里還有炮彈、彈藥殘留,一不小心電焊焊到這些玩意就會“轟”的一聲。
除此之外可能還會有燃油殘留。
于是在改裝之前首先得對這些東西進行必要的清理。
然后就像在會議上說的,前方使用航向機槍,兩側再分別弄一個斜向前的機槍射孔……應該說這個想法很好,因為它使坦克殘骸之間可以互相支援。
比如2號坦克的兩側分別是1號、號坦克(蘇軍為這些坦克進行重新編號),于是1號、號坦克的側翼機槍就可以封鎖2號坦克的側前方。
同樣,2號坦克的側向機槍也可以為其它坦克掩護。
后方焊開一個小門的想法也很實用,這使蘇軍能夠很方便的朝坦克送去補給并增援。
甚至工兵們還將坦克與戰壕相連,形成了一道統一的防線。
相比起改裝,拖動就簡單多了。
將鋼索固定在坦克殘骸上,另一端固定在山腳下幾輛汽車上,然后一聲令下,緩緩開動的汽車就拖著坦克沿著斜面往下滑行。
只要角度、速度掌握好,要不就多來幾次并適時調整拖曳方向,就能將坦克殘骸以想要的姿態“擺”在合適的位置。
一切進行得還算順利。
之所以說“還算”,是因為這其中有輛坦克因為拖曳的速度過快以及地形的原因,導致它在斜面上翻了幾個滾然后四腳天的躺著……這就讓人頭痛了,因為它已經翻過了應該在的位置,想把它往下拖容易,往上拖就難了。
最后一討論,覺得為一個坦克殘骸花太多時間和精力不值得,同時為了不讓它被德軍利用,于是就在它旁邊挖了個坑將它拖進去埋了大半,還留在外的一部份就當然一個掩體了。
巴維爾科夫上校走到舒爾卡身邊遞上了一根煙,然后一邊看著漸漸成形的工事一邊說道“加上這些坦克殘骸,正面基本就可以放心了。但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舒爾卡同志……”
“你擔心敵人會像我們一樣從側翼進攻?”舒爾卡反問。
巴維爾科夫不由哈哈笑了起來“什么都逃不過你的眼睛!”
說著,巴維爾科夫上校就為舒爾卡點燃了煙,問“如果我們可以通過側翼繞到敵人后方,為什么德國人就不能這么做?我是說,如果他們發現從正面很難突破的話……”
舒爾卡吐了一口煙霧,然后就攤開了一張地圖,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