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因為如果敵人知道你會怎么作戰,或者說希望你怎么作戰,那么他們就會有所準備,甚至他們會用幾年的時間訓練使每一個步驟都格式化,于是在戰場上就總能用最快的速度做出最好的反應或是選擇。
這也就是戰場經驗和軍隊素質。
比如德軍,他們因為總結了之前的戰斗經驗然后通過老兵或是教官將這些戰斗經驗傳授給新兵,使新兵一上戰場就擁有不輸于敵人老兵甚至超過敵人老兵的素質。
實際上,德軍新兵通常都不會直接上一線面對敵人……德軍有種新兵營的制度,從后方補充上來的新兵首先是進入新兵營。
在新兵營里會有老兵軍官告訴他們現在的戰場是什么情況,然后會視情況對新兵進行必要的戰前訓練并執行一些危險程度較低的任務。
這一方面可以讓士兵更學入的了解戰場情況,另一方面則是讓新兵有個緩沖和適應的階段。
于是,新兵傷亡率自然就會很大程度的降低最終達到合理利用每一個人力資源的目的。
反觀蘇軍,則是有太多的士兵僅僅只是經過基礎的訓練就被派上了戰場直接面對敵人,這使其中許多有戰斗天賦或是指揮天賦的士兵還沒來得及發揮還沒來得及成長就死在了敵人的槍下。
這可以說是一種損失。
好處就是訓練周期短可以短時間動員大量的兵力,而且將這些“大量的兵力”直接投到戰場上,在遭受幾次戰場傷亡后剩下的那些士兵自然而然的就成長為有經驗的老兵。
對于蘇聯來說,成長成為老兵的比例雖小但數量卻依舊可觀。
而德軍中后期甚至因為兵力不足,所以這種“新兵營”的制度就已經名存實亡了,新兵同樣也是一進部隊就派往前線作戰。
但在此之前,德軍部隊對戰場上的正規作戰都是有一套經驗和格式化制度的,德軍士兵甚至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請示,在蘇軍發起進攻時直接按照制度做就可以。
在這種情況下,訓練不足、素質不夠的蘇軍與德軍打正規戰當然會吃虧。
但如果換一種戰術打,打非常規戰,比如在本該對德軍發起大規模反攻的夜晚,舒爾卡選擇讓蘇軍偷襲。
“他們不需要占領任何領土!”舒爾卡說“同時也沒有時間限制,只要求他們朝敵人藏身處投幾枚手榴彈或是打幾發火箭彈,然后在天亮后返回就可以!”
這一回季米特里沒有反對,他很快就把任務分配了下去。
或許,季米特里也想看看舒爾卡這樣打會有什么結果,反正這也損失不了多少兵力。
于是,一隊隊士兵就以班為單位面朝德軍防線潛伏、滲透。
這有些像中越戰爭時期發生在老山上的摸洞,只不過地形不是山地而是城市廢墟。
蘇軍的這種滲透并不無的放矢。
學員部隊有進行過相關訓練,他們在前線指導nkvd士兵操作并進行實地指揮、協同。
通常是先由狙擊手定下目標。
這個目標是相對比較重要同時也很隱密或不容易用狙擊槍或是迫擊炮壓制的。
比如建筑中段依靠窗口和沙袋構筑的機槍陣地……因為它在建筑中央,所以迫擊炮這種曲射炮基本對它無能力。
再比如碉堡工事。
這其中許多碉堡工事甚至都是蘇軍構筑被德軍改造的,它們無法用迫擊炮炸毀,同時因為射孔小而多,狙擊手很難對躲藏在其中的目標構成威脅。
甚至在之前的狙擊戰中,德軍還在碉堡工事里裝備了潛望鏡,觀察員透過潛望鏡觀察蘇軍陣地然后將蘇軍狙擊手的位置報告給友軍。
對于這種目標,蘇軍狙擊部隊是一點辦法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