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爾卡和赫魯曉夫猜的沒錯,德軍的確是察覺到了側翼的危險……畢竟德軍不相信甚至可以說鄙視他們的盟友,德軍士兵平時經常輕蔑的談笑著可以用幾個羅馬尼亞士兵交換他們,得出的結論就是和十個換一個他們也不干。
因此,德軍其實不相信羅馬尼亞人和意大利人能保護他們的側翼安……連士兵都如此,更別說是將軍了。
這一次感到不安的倒是一向過于自信的希特勒,他發了個電報給保盧斯,表達了他對側翼的憂慮。
希特勒會這么做應該說很正常,一方面是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莫斯科的慘敗,他不希望眼看就要到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同樣是這樣的下場,于是認為應該更加小心謹慎。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希特勒本身就是種族主義者,他雖然表面上對意大利、羅馬尼亞恭敬有禮,但那只是政治上維持盟友共同作戰的必要手段,在希特勒心里其實是很瞧不起這些盟友的。
在這樣的基礎下,希特勒當然也不敢將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成敗寄托在這些盟友身上。
“我的將軍!”希特勒在電報里說“我希望你能注意兩翼的動向,你知道的,他們(指盟友的防御總是無法讓人放心!”
保盧斯何嘗又沒有這方面的擔心,但他看到這封電報卻很無語。
“注意?什么才叫注意?”保盧斯報怨道“他們甚至不由我指揮,即使我能發現些什么也無法通知他們!”
保盧斯說的是實話,他的軍銜還只是上將,而羅馬尼亞及意大利軍隊中則有一大堆的元帥……上將又怎么能指揮元帥?何況他們從名義上說還是德軍的盟友而不歸德軍指揮。
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些盟友往往會為了表現自己“盟友”的尊嚴而有意不聽德軍指揮官的命令和建議……如果什么都聽德國人的,那不是太沒面子了?所以應該要有自己的主見!
只可惜,德軍因為有強大的空軍偵察和完善的作戰體系和情報系統,再加上戰斗經驗,所以德軍作出的判斷往往是正確的。
這也就意味著羅、意等軍隊的“主見”其實就是錯誤。
當然,保盧斯發個牢騷其實并不是針對羅、意軍隊,而是暗指希特勒。
因為保盧斯認為像希特勒這樣的“提醒”沒有任何意義……希特勒如果知道第六集團軍兩翼危險,就應該派出援兵將這些危險及時消除。
但現在希特勒什么也沒干,僅僅只是提醒。
那么保盧斯又能做什么呢?
一放棄斯大林格勒撤退,然后將第6集團軍分散到頓河防線防御。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希特勒不會在這種情況下放棄斯大林格勒。
二快速拿下斯大林格勒,然后再將德軍部隊調往增援側翼。
這同樣也不可能,斯大林格勒戰役已陷入泥潭,前進的速度只能按米、按步計算。
所以,保盧斯看似有選擇權卻毫無選擇權,因為所有路都被堵死了,他只能無視兩翼存在的危險。
不過保盧斯這種無視里至少有一部份輕敵的因素。
這是由蘇軍歷次進攻都被德軍輕易打敗決定的……這幾個月蘇軍至少組織了次大規模反攻,比如哈爾科夫戰役,另外在布良斯克方向三個集團軍反復在沃羅涅日的反突擊,更大規模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在科特盧班方向對德軍發起的反攻。
這些進攻行動無一例外都是規模大、進攻猛烈,但都被德軍及其盟友輕松擊敗。
于是,保盧斯就習慣性的得出了結論就算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兩翼發起進攻并突破了頓河防線,德軍同樣可以像之前一樣憑借著空中優勢和機動部隊將它們擊敗。
甚至保盧斯還認為蘇軍的大規模進攻一次又一次被擊敗同時傷亡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