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集團軍指揮部里的幾個指揮官為進攻主力操心。
以集團軍司令特魯法諾夫少將為首的主張以機械化步兵為進攻主力,而以騎兵軍司令沙普金中將為首的則主張以騎兵為進攻主力。
這有些奇怪……集團軍司令的軍銜是少將卻指揮著中將作戰。
但這種情況在此時的蘇軍中其實并不少見,主要是因為戰爭爆發后蘇軍的指揮系統比較混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和平時期太多人沒有多少指揮能力卻獲得了高軍銜,戰斗打響后當然就要以能力為標桿而不是軍銜。
就比如舒爾卡,他的軍銜還是上尉而身為副團長的米哈依爾維奇卻是少校。
舒爾卡聽了一會兒雙方的爭論后,就有些奇怪的問“我們為什么不考慮以坦克部隊作為進攻主力?”
“我們認為坦克并不適合作為進攻主力!”特魯法諾夫盯著地圖頭也沒抬回答。
“是的!”在這方面騎兵軍司令與特魯法諾夫保持相同的意見“我們進攻的方面是普洛多托維耶,因為氣候的問題那里到處都是泥濘,坦克很難在這種地形快速前進!”
“另外還有彈坑和河流!”赫魯曉夫補充道“我們的兩棲登陸船能快速將部隊渡過河流,或者搭起簡易浮橋就可以將機械化部隊和騎兵軍渡河追擊敵人,但坦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舒爾卡明白他們說這些話的意思。
事實上,在問這話之前舒爾卡就想到是因為這些原因了。
他們說的的確有道理,尤其此時是夏季,蘇聯到處都是泥濘地,而t34的設計是更適合在雪地里行駛。
再加上一條條橫亙在面前的大小河流,也的確會讓坦克部隊十分頭疼。
從這方面來說,的確騎兵部隊以及機械化步兵更適合進攻。
問題在于他們似乎把羅馬尼亞軍隊想得太簡單了,一旦發起進攻就會勢如破竹,就算沒有坦克增援也無所謂。
這或許是因為蘇軍對德軍的恐懼……戰斗力這東西往往是對比出來的,德軍和羅馬尼亞軍站在一起,那不用想肯定是德軍戰斗力更強。
于是這直接導致了蘇軍對羅馬尼亞軍的輕視,就好像在面對德軍時緊崩著一根神經而面對羅馬尼亞軍隊卻放松下來一樣。
因此,特魯法諾夫、沙普金乃至赫魯曉夫都認為進攻主力肯定就是在機動速度快的騎兵軍與機械化步兵中二選一。
至于坦克部隊,因為其速度慢不便于在這種地形機動,所以應該在后頭跟著作為中堅力量而不是前鋒。
想了想,舒爾卡就說道“我相信羅馬尼亞軍隊缺乏重裝備或是反坦克裝備,但我并不認為他們沒有阻擋我軍騎兵和機械化步兵前進的能力,尤其是泥濘的環境同樣會使騎兵和機械化步兵陷入困境!”
舒爾卡這話其實是說得客氣了。
如果真要說清楚,那就是人不認為蘇軍這支補充了大量新兵的部隊戰斗力會比羅馬尼亞軍強多少。
當然,舒爾卡相信蘇軍戰斗力總體比羅馬尼亞軍隊強,尤其第51集團軍集中了許多精銳部隊,比如幾個近衛步兵師、坦克團等。
問題在于羅馬尼亞軍隊據險而守,騎兵部隊和機械化部隊進攻羅馬尼亞防線同樣要面臨土地泥濘的問題。
這其中尤其是騎兵部隊……這兵種在這時代應該說是要淘汰的,它在蘇聯之所以還能生存這么久一是因為適合雪地機動二是因為蘇聯軍隊崇尚向敵人陣地發起快速的勇敢的沖鋒。
它在泥濘地里或許會比步兵快,但只要敵人在戰壕前架起幾挺機槍……
“你認為我們應該以坦克為進攻主力?”赫魯曉夫有些意外的問。
“是的!”舒爾卡回答“首先在于士氣問題,我是說,如果羅馬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