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這時,特魯法諾夫才可以說是真正認同了舒爾卡的建議以坦克部隊為進攻主力。
用不了多久,特魯法諾夫就知道舒爾卡是正確的。
因為在蘇軍進攻的前方有一個裝甲擲彈兵師在等著他們,如果蘇軍是以機械化部隊為進攻主力快速進攻的話……只裝備輕坦克、裝甲車和汽車的蘇軍將會狠狠的撞上裝備有重型坦克的德軍裝甲師,那就會像使勁踢出一腳卻踢到了鐵板上。
第二天天色一亮,休整好的蘇軍就以普洛多維托耶為基地出發了。
奪取了普洛多維托耶后給蘇軍的前進了很大的方便。
首先是在防御方面,因為有普洛多維托耶這個基點,蘇軍的后勤就安多了……普洛多維托耶控制著德軍的重要交通樞紐,德軍兩個師即便已經插入蘇軍后方還不得已撤退。
從這方面來說,行軍打仗有點像下圍棋,拿下普洛多維托耶就像是在棋盤上下了一個子,這個子可以與蘇軍在頓河一線的防御互相呼應,一旦有敵人進入普洛多維托耶與頓河之間企圖切斷兩者的聯系,馬上就會被蘇軍包圍并一路追殺“叫死”。
其次就是普洛多維托耶可以成為蘇軍的后勤基地。
普洛多維托耶是座城市,這里有各種大小的堅固的倉庫,物資可以放心的存儲在這些倉庫里不用擔心被敵人戰機轟炸。
一旦前線需要彈藥,就可以從普洛多維托耶運出。
這樣就可以成級數的提高反應時間。
更重要的還是,從普洛多維托耶出發還有幾條東西走向的公路和鐵路,這其中尤其是兩條鐵路很適合坦克部隊高速前進。
同時一路前進工兵就跟在后頭修鐵路……鐵路一旦修好,那后續援兵、彈藥、補給,甚至是坦克都可以成批成批的往前運,這不知道可以省下多少燃料以及坦克的運行時間。
其實物資節省還是其次,更重要的還是坦克的集結時間。
比如蘇軍在普洛多維托耶休整了一整晚大概八小時,趕到普洛多維托耶的才勉強只有兩個坦克團八十幾輛坦克(注,此時蘇軍由于指揮方面的問題坦克團編制較小,一個坦克團大概五十輛坦克左右)。
如果要讓后頭幾個坦克師都渡河并集結完畢,只怕非得幾天幾夜不可,而且其中還會有許多坦克陷在泥潭里發生故障被拋棄等問題。
但奪取普洛多維托耶并修好了鐵路……所有坦克就只需在普洛多維托耶集結,一到普洛多維托耶就像開掛似的直接用火車成批運往前線并投入戰斗。
這也是德軍發動進攻時總喜歡沿著鐵路線進攻的主要原因,它可以用更少的燃油、更少的資源卻實現更多的裝備和兵力投入。
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也面臨類似的問題中國的鐵路線基本是南北走向的,日軍開戰時企圖利用這些鐵路由北往南進攻……如果這樣的話,估計一個月就可以將中國由北自南分割成兩半,于是就用“一月亡華”這個說法。
幸運的是在這時候發動了“淞滬會戰”,硬生生的將日軍主力調到了上海,整個改變了日軍的進攻方向,為將中國沿海工業搬遷至西部爭取了時間。
地面部隊的進攻就像之前舒爾卡與赫魯曉夫商量好的一樣,是在空地緊密協同的狀態下進行的。
此時甚至還是以空軍為主。
原因就不用說了……空軍才是重中之重,尤其蘇軍還要在白天行軍。
如果空軍被敵人擊潰了,那么蘇軍有多少坦克那都是等著挨炸的份。
只有空軍取了勝利,或者說是局部勝利,蘇軍的坦克部隊才有可能安前進,才有與敵人的一拼之力。
這也是德軍“閃電戰”的核心……德軍“閃電戰”之所以能“閃”得起來,根本原因不是坦克有多厲害,事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