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麥芒假回家的路上,柳清影還擔心趙起武家今年少了個勞力,麥子怎么收。
趙起武說的是準備找收割機,等到了家還沒等他說話,黃大妮就先說道“我們算著你今天回來,收割機都找好了,明天一早就先割咱們和你二叔家的,你這兩天不出去跑了吧?”
“不出去,明天去收麥。”趙起武答應的很利索。
他說著還想去把金子從車斗抱下來,結果小家伙看到家了立刻自己跳下來,圍著黃大妮和趙景山打轉(zhuǎn)了幾圈,被兩人趕走就開始在院子里瘋了起來。
趙起武趕緊去關好大門,免得它跑出去。
然后問老媽“早上幾點去?我們倆車都用上,一天就差不多了。”
“哪有那么快,還得打場呢!”黃大妮說著就走進了廚房。“趕緊吃飯吧,吃完早點歇著,明天就該忙了!”
……
真的是該忙了,金黃色的麥子鋪滿了田野,不少人家已經(jīng)開始揮舞鐮刀,收割麥子了。
三河鎮(zhèn)這邊找的收割機,就是拖拉機前面加個小型收割機,只管把麥子割倒放一遍,其他不管的。
其實趙起武的手扶拖拉機也可以掛這種小收割機,但是他們家就那么點地,又不打算靠這個掙錢,沒必要買個一年就用一次的大工具。
一大早趙起武就忙碌了起來,他那個神奇的二叔至今還沒音訊。趙景山每次剛提幾句,就被黃大妮打擊一通,現(xiàn)在都不怎么提了。
除了趙起武一家三口,他嬸子楊秀娥也帶著趙圖強來了。
一畝地收割機跑兩趟就完事兒了,但是剩下的就得靠人力了,把麥子捆扎成捆,裝車,送打麥場,然后碾場,最后揚場。
這是一套延續(xù)了千百年的傳統(tǒng)勞作方式,除了碾場的時候,用牲畜比以前的少了許多,其他都沒什么兩樣。
打麥場都是幾家公用的,今年打麥場是趙景山早些時候開拖拉機拖著石磙軋出來的,所以他們就可以先用——這個順序很重要的,誰家先打是有優(yōu)勢的,否則一旦遇上陰雨天,麥子會很快發(fā)芽的。
趙起武現(xiàn)在已經(jīng)察覺出來,自己干活都不怎么覺得累,所以賣力的很。
頂著個破草帽,熟練的抓起一小攥兒麥子當捆扎的繩子,捆起一大捆麥子,手一擰再往里面一塞,一捆麥子就捆好了。
看著輕松,其實也累人,因為頭上有大太陽,腳下有留下的麥茬兒。
別看小麥頂著個麥穗風吹就倒,但是收割后留下的麥茬可不是善茬,進來田里都得穿個結實鞋子,不能穿涼鞋。不然干活的時候一個不小心,腳上就得被扎幾個窟窿。
而且干活的時候不半蹲著就得彎著腰,手嫩的人還得防著點無處不在的麥芒。
干過的都知道,一點都不輕松。
相比起來,最后抱著往車上裝車還輕松點,至少走的時候能直腰。
不意外的,干沒多久就看到了喊著賣冰棍的,報紙糊過的木箱子,放在自行車后座上,賣冰棍的有大人有小孩,反正一根冰棍五分錢,這賬也好算。
趙起武看見了就喊著賣冰棍的,給自家的人一人分了一根。
特別是小圖強,小家伙幫不上什么忙,就在地里走著撿零散掉落的麥穗,也累的一頭大汗,小臉通紅。
比他爸強多了,他爸干活還比不上黃大妮楊秀娥兩個女的。
別人歇趙起武不歇,啃著冰棍繼續(xù)去忙活。
老爸身體不好,他現(xiàn)在就是家里的勞力,正兒八經(jīng)的頂梁柱。
……
兩家人的地,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有趙起武這個不知疲倦的勞動機器,今年的麥子收的挺順利的。
拖拉機三輪車都用上,兩個司機輪流跑,速度快得很。
下午的時候,還趕上抓緊時間碾了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