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和小道消息傳得這么多,不止呂冬得到相關信息,村里不少人都有所耳聞,別說周邊的人到處打聽消息,就連呂家村的部分人,都安穩不下來。
跑來呂家村串門子的,走親戚的,一時間格外多,就像突然間過年了一樣。
呂冬接到劉主任打來的電話以后,跟呂振林交換過意見,召集村支部的人開了個會。
“大家伙的意見都差不多,并村只會給呂家村帶來混亂,就現階段來說,并村不適合呂家村。”
村支部的會議室里,呂振林坐在會議桌首位上,說道:“村里這邊,我讓各生產隊隊長大致統計了一下,最低九成以上的人反對并村。”
李會計說一句:“并村只是傳的小道消息。”
呂冬應道:“動遷確定了,但怎么安置,上面還沒定下來。”
李文越接上一句:“袁……我一個同學給我打電話,她爸是縣委的,說是劉灣和張灣的支書都去托人,想要讓倆村并入到咱村里。”
“這幫人,就想吃現成的。”呂振飛說道:“一旦變成真的,后患無窮。”
他在公家單位上待過,如果上面第一次往呂家村塞一大堆人,呂家村沒有拒絕,絕對還有第二次、第三次和無數次。
“并村能得到土地不?”李燕燕從實際出發,說道:“咱們村的地方就這么大,雖然預留了五六百畝地,但將來發展空間不足,比如工廠用地不夠,也要向周邊擴張。”
她想了想:“南山、東王和衛橋那邊,走的都是兼并擴張的路。”
呂冬說道:“東王和衛橋的情況我比較了解,因為兼并周邊村莊的關系,內耗始終沒有停過,最早的本村與后來兼并的村,矛盾極其尖銳,第二批兼并的村與第一批兼并的村莊,同樣如此,這個待遇問題實在不好均衡。”
類似的情況,在其他那些有名的村莊也有顯現,期間產生的種種問題,不說得不償失,也有數不盡的麻煩。
這件事,呂冬早就跟呂振林考慮過,也有相應的對策:“咱們村的三個公司,旅游發展公司暫時以老村為主,建筑公司人手和辦公大都隨著工地走,現有的辦公區大部分還空著,工廠用地……”
他頓了一下:“這樣說吧,咱們的產品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建立了渠道或者代理銷售,甚至連國門都出了,生產地不必局限于呂家村一地,鐵叔都在一南一北兩個地方開了分廠,咱們的食品公司同樣可以。”
李燕燕想了想,說道:“也是個辦法。”
呂振林有時候會到外地出差,說了個比較普遍的情況:“許多地方上為了吸引外來投資,有些政策非常不錯,企業在本地有時候不如走出去。”
呂建設附和道:“如果工廠擴建,更靠近銷售地,有利于降低成本。”
李會計把歪掉的話題扯回來:“這個事的傳言,不管最早來自哪里,他們都是想造成輿論上的影響,造成一種既定事實,既然咱們村絕大部分人都不同意,咱們就想辦法拿個態度出來。”
呂振林說道:“咱們村的大好局面,不能因為這些被打斷!”
“這種事,民間傳的再厲害,最終做決定的還是上面。”呂冬看得非常清楚:“外面傳上一年,比不了領導一句話。”
呂振飛明白呂冬的意思:“跟領導溝通這事,還得你去做。”
呂冬說道:“回頭我約姚秘書聊聊。”
“對,先向姚秘書打聽打聽領導的想法。”呂振林知道,呂家村就在青照縣里,對縣領導必須保持一定的尊重:“中間也有個緩沖。”
呂冬應下來,看向李文越:“文越跟著我一塊過去。”
李文越說道:“行,你約好了隨時叫我。”
隨后,支部眾人又討論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