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本書,《仙劍三國行》,看名字大概明白是個什么風格的書了……幼苗,大家可以愛護一點。
————————我是奶力十足的分割線————————
尚書臺有個別名叫做中臺,還有個別名叫做臺閣,這兩個別名全都是因為它位于南宮正中央的位置才得來的。
拋開大朝會之時,平日里,北宮的皇帝、南宮的尚書臺,以及一般由宦官充任,負責勾連內(nèi)外、傳達旨意的黃門系統(tǒng),一起構(gòu)成了這個偌大帝國的中樞執(zhí)政根基……頗有些三位一體的感覺。
實際上,正如這個黃門系統(tǒng)是日后司禮監(jiān)的雛形一樣,尚書臺這個由光武帝劉秀設(shè)立的機構(gòu)也正是日后內(nèi)閣的雛形所在,其權(quán)責之重毋庸置疑,因為它代表了帝國中央集權(quán)制度下的權(quán)威。
而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個總攬政務,甚至可以對三公發(fā)號施令的中央機構(gòu),卻又是如監(jiān)察系統(tǒng)一般,屬于典型的以卑臨尊!
當然,也算是后漢的某種特色了。
其中,堂堂尚書令居然只是秩千石,尚書令的副手、尚書仆射是六百石;同樣掌握實權(quán)的六曹尚書也是六百石……不過,皇帝一般會給這些實權(quán)大佬加官的,尚書一般都會加侍中銜,而尚書令就更不用說了,經(jīng)常由權(quán)臣、三公、列候兼領(lǐng),所謂錄尚書事而已。
甚至發(fā)展到了后來,錄尚書事、領(lǐng)尚書事、平尚書事,這寥寥幾字幾乎成為了權(quán)臣的代名詞。
不過回到眼前,如今實際上掌握朝政大權(quán)的是人家曹節(jié)、王甫兩個大宦官,尚書臺整個都在這兩位,尤其是前者的陰影之下,也就無所謂誰尚書令,誰尚書仆射了。
至于說公孫珣?
此時不過是尚書臺三十六位郎官之一,還是資歷最淺的一個,什么權(quán)臣不權(quán)臣跟他更沒關(guān)系。
“你便是那個在雁門頗為知名的公孫文琪嗎?我記得你是文繞公和盧子干二人的高徒,還監(jiān)修過《毛詩》的石經(jīng)?”問話的人乃是公孫珣往后一段時間的頂頭上司,尚書臺六曹之中都官曹(主管水火災害以及防盜治安)的尚書,加了侍中銜的劉陶劉子奇。
話說,這位體型瘦削、須發(fā)花白的大佬乃是潁川出身的漢室宗親,外加海內(nèi)名儒,身上同時擁有士人、名儒、宗親等多種身份,而且隱隱約約跟黨人有些暗地里的牽連,倒也稱得上是一位朝中頂級大員了。
不過,他和身份頗為類似的劉寬相比卻有兩個巨大的差異之處。
首先,劉寬父親就做過司徒,他本人更是在先帝朝就做過尚書令,家門天然高過劉陶不知道多少;
其次,劉寬面對局勢的艱難,向來是心憂如醉,能裝看不見就裝看不見,但劉陶卻是心憂如焚,一見到國家出了什么事情,那一定要唉聲嘆氣,思前想后。
當然了,不管如何,這都不是公孫珣此時胡思亂想的理由,第一日來到尚書臺的他聽到此話后趕緊正式下拜參見,并呈上了郎署的公文,做了一番自我介紹。
“不必拘束?!甭犕暝捯院?,坐在上首的劉陶不由捻著花白的胡子嘆氣道。“你的名聲我也聽過,國家艱難,正需要你這種人才出來做事……不過,尚書臺做事不比行軍打仗,一定不要把那種邊地風氣帶進來,務必小心謹慎!”
“謹遵命!”頂頭上司訓話,公孫珣當然要恭恭敬敬。
“也好?!眲⑻諒陀謬@氣道?!拔疫@還有一篇表文要寫,就不一一交代了……威彥,老師繁忙的時候,學生就應該代行其責,你既是我的學生,又是我曹資歷最深的尚書郎,便替我?guī)е溺髟诒静苤凶咭蝗?,也算是認識一下同僚,并交代一下職司!”
“喏!”一名恰好在旁的中年尚書郎當即拱手出列,然后便引著公孫珣出了劉陶的尚書公房。
“白馬中郎的大名久仰了?!边@名字威彥的中年尚書郎言語干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