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荊州衡廬郡。
郡中多山,更有衡、廬二山對峙,奇松怪石、飛瀑流泉比比皆是,風光險絕、秀美如畫。
登山西望,可見十萬頃波濤如鏡,景象宏闊,名曰西湖。
此湖規模不小,更得九條江河環繞注入,如九龍歸海,氣魄雄奇。尤其日暮之時,但見云屯水府、霞飛碧海,汪洋肆恣、蔚為大觀。
一湖兩山之間,有宮觀臨水而建、有樓宇依山而列,綿延數十里。
這其中既有教授詩書典籍等圣人之學的書院,文氣濃郁、人文薈萃,亦有精研劍術的劍道宗派,武風昌盛、游俠匯聚,甚至不乏書劍俱風~流的諸多劍閣書院,名氣之大、人才之盛,比之集一州之力而成的劍州劍林還要高出一籌。
其中聲名最盛者,莫過于西湖劍宮。
傳聞一湖兩山所在的這塊風水寶地,本是上古一位復姓百里的異姓王的封地,號曰衡廬王,其人不貪戀權勢財貨,平生唯喜書法、劍術,自請削去封地、私軍,捐出家資、田宅興建劍閣書院,供養天下游學任俠之士,一些不愿散去的親族、部屬亦臨著西湖建了一座劍宮,奉其人為祖師,世代傳承。
久而久之,以西湖劍宮為首的諸多書院劍閣便成了氣候,待朝廷反應過來時,已是同氣連枝、尾大不掉,兼且其中又出了許多名臣大將、江湖豪俠,與朝廷上下形成了盤根錯節、千絲萬縷的聯系,幾乎就成了一個非一家一姓所獨有的奇特豪閥。
現任宮主百里情乃是周天有數的劍道大宗師,邁入神通境界已近三甲子,據說破境當日,已在宮外等候數月的紫袍大太監當即登門傳旨,恢復百里家族位于湖山之間的部分舊有封地,敕封百里情為西湖侯。谷神殿亦同時派出右祭酒傳達神主詔命,尊其為衡山主,可享轄地氣運香火。
湖侯與山主,明面上似乎是朝廷與谷神殿事先并未通氣,才鬧了這么個不是笑話的笑話,其中深意便不足為外人道了。
自此之后,西湖劍宮真正執天下劍道之牛耳,雖未曾再成就第二個神通,但靈感宗師可謂層出不窮,百里情的親傳弟子更無一不是名動江湖的劍道奇才。
傍晚時分,西湖之上降了一場秋雨,雨絲綿密,寒意漸生。
雨晴云散時,已是明月滿江。風微浪息處,但見扁舟一葉。
小舟無人自行,船身上濕淋淋的,顯然經歷了一番風雨,沒有船篷遮擋的船內卻依舊干爽。
舟上立了兩人,一白衣一青衣。
站在船頭處的白衣人已至中年,容貌卻極美,縱烏發中染了些許白霜,眼角處添了幾縷皺紋,仍不妨礙他出眾的風姿,想來其年輕時,必是那類尤勝過天下絕大多數女子的美男子。
尤其難能可貴處,便是任誰第一次見到此人,印象最深刻的卻并不是他的容貌,而是他的潔凈,便如自污泥中生出的蓮花,竟是纖塵不染,與他相比,便彷佛這世上之人盡皆污濁不堪了。
眼望著眼前浩渺清波,白衣人神情恬淡、語聲柔和“祿堂與你斗劍而亡,他的身后事如何了?”
侍立在他身后的青衣人聞言,躬身答道“已料理妥當了,四師兄求道而死,心中了無牽掛,是含笑而逝的。他臨終前托洞庭轉告師父,請師父千萬保重身體,切不可為他這個沒出息的不肖弟子傷懷。”
青衣人身量不高,卻極魁梧,國字臉,面龐微紫,方鼻大耳,虎鬢虬髯,背了一柄長且寬的黃銅色巨劍,劍身中正平直,刻有古樸繁復的云紋。
正是夷平天門第二峰、被江湖上尊稱為劍王的西湖大劍士——裴洞庭。
正是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冠以上古君王之名號的神劍——秦王照膽劍。
身份呼之欲出的白衣人點點頭,輕聲嘆息道“可憐天不假年,竟致中道相別。眼見得你那些師兄們一個個地去了,初時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