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伙做生意,互相懷疑很正常,美國的公司一般都有許多股東,不流行家族產業那一套,只要賬目不出問題、只要自己在公司的股份不被稀釋,蘇木可以淡定接受。
賬目出問題的可能性很小,一家公司的會計做賬之后,另一家公司的審計還會進行檢查,動用大筆資金都需要蘇木簽字確認,這方面沒太大問題。
但被強行稀釋股份這點,挺讓蘇木憂慮,持有一家價值三十萬美元公司的百分之四十九股份,和持有一家價值六十萬美元公司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看起來好像差不多,然而考慮到超級市場的成長性,說不定這點差別就會讓他損失慘重。
在已經知道超商行業市場前景廣闊的前提下,蘇木自然不愿意讓韓老板占有更多股份,創辦公司時候他專門讓律師添加了一條公平協議。
內容大概是占據控股權的大股東注資,其他股東也有權按所占股份比例進行注資,主要是為了避免萬一以后那天,韓老板腦子抽風找人注資,把自己的持股比例一降再降,徹底失去發言權。
可想要真正實施這條協議,前提是蘇木能拿得出那么多錢,要不然還是會被大股東強行注資,他身上只剩下一萬多美元,肯定沒錢繼續投資,只能想辦法拖延韓老板的決定。
蘇木沒有驚慌失措,也沒覺得不爽,這家名為“buyfun”的超級市場,如今連正常營業都做不到,不至于現在就杞人憂天,畢竟開業后賺不賺錢還不一定。
假如韓老板注資、或者其他人注資,對公司發展有飛躍性的幫助,他并不介意接受融資,但韓老板注定拿不出太多錢,無非是一家超級市場和兩家的微弱差別。
因此暫時想要緩一緩,看看不久開業后,這家超級市場的營業情況……
“這是我剛招的員工,都手腳麻利,走路慢吞吞的那些我沒要。”
韓老板不清楚蘇木在想什么,跳過注資的話題繼續說道“我了解過,沃爾瑪九點鐘才開業,在我們這肯定不行。人們都一大早出門買菜、買水果,為了圖個新鮮,所以我打算把營業時間定在七點半。”
蘇木年紀小,為人處事倒挺穩重,剛剛的擔心情緒完沒表現出來,問韓老板“店就在這里,不對外賣東西就閑置著,早上七點半開門也行,關門時間呢,你想安排在幾點?”
“工人上班八個小時,兩班倒吧,我算過了,早上七點半到下午三點半是一班,下午三點半到晚上十一點半,剛好趕在半夜人少之前結束。”
“這樣不如把開業時間定在七點,十一點之后街上沒什么人,上年紀的那些顧客,早上起床時間都很早。我爸就是每天一大早出去買菜,菜賺不賺錢倒是其次,最好買點其他東西一起帶回家。”
韓老板聽完后,立馬丟個白眼給蘇木,無語告訴說“什么叫上年紀,我跟你爸差不多大好不好。七點也行,那么六點半左右就要開始準備,怎么搞得跟菜市場似的,六點多我起不來……”
像是為了反駁蘇木那句“上了年紀起床早”,他故意在“起不來”三個字上加重了語氣。
在超級市場賣蔬菜和水果的主意,是蘇木想出來的,平常華人家庭的某位成員,每天至少買一次菜,只要超級市場里有賣低價精品好菜,就不愁他們會不過來,說不定還要順便買點其他東西,這都是可能產生利潤的營銷方式。
初期培養顧客習慣,以后打算買東西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想到要來超級市場,營銷書里有許多類似的案例,蘇木舉一反三照搬套用了很多,他沒有營銷的經驗,只能相信專家們寫的書。
超市弄得像模像樣,八十年代“超級市場”這個概念并不流行,即使是在美國也一樣,沃爾瑪之所以發展得那么迅速,就是因為整個世界到處都是空白市場。
繼續和韓老板琢磨,怎么經營好這家超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