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青銅材質的韌性和硬度,澆鑄均勻的話,一把劍能當傳家寶一直用下去,這可不是鋼鐵器能夠比擬的。
這些原始人平均身高也就一米三四,黃迪折中一下,決定澆鑄連柄一起六十四共分的竹葉青銅劍,這個長度他們用起來應該剛好趁手。
也能應一下六十四卦這個吉祥的數字。
黃迪越來越玄學了。
制作青銅劍的土范,比制作青銅矛的土范要容易很多,因為不需要留出安放槍桿的窟窿,直接一體澆筑便好。
黃迪為了增加這些人的歸屬感,特意在制作土范的木劍劍刃上深刻了一個“虎”字,當然,這個是象形字,與其說是字,不如說是線體畫,就是一個輪廓,這是讓他們以后能以虎部為榮。
很快,他便澆鑄好了第一把青銅劍。
其劍刃仿照越王勾踐劍,在四五厘米寬度左右,由于木刀削的夠精巧,這把澆鑄好的青銅劍幾乎只需要略微開刃,便能作為戰斗使用。
黃迪把青銅劍拎在手上,感覺一下重量應該在一斤半左右,剛好趁手。
金黃色的劍身在火把的照耀下熠熠發光,一個虎字就在劍刃下端非常顯眼。
“哥們兒就是個天才??!穿越前要是干這個,早就發特么,早就進去了,這玩意管制!哎!”
黃迪愛不釋手,耍了幾下,然后才開始進行刀柄的纏線處理。
一般的古老刀具,纏線都是用麻線,因為那玩意兒多還便宜。
而好的刀劍,多是以獸筋纏把,檔次高。
黃迪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獸筋。
于是他弄了一些鹿的腿筋和背筋來,用腰間秋水軟劍分成細細的纖維狀,然后把這些細纖維擰成繩,彼此交接,增長增粗。
利用擰纏法,能把無數十幾二十厘米的獸筋纖維彼此交接,無限延長下去。
最后纏繞整個劍把。
這樣處理后的劍把,不管怎么出汗,都不會滑手,而且獸筋的韌性還能起到硬拼之時的減震效果,減少手部虎口受傷的幾率。
很多現代人以為古代用獸筋做線,用獸筋制作弓弦等等都是現代人的,因為他們覺得筋腱是塊狀的,而且大多長度有限,很難理解如何能夠成為弓弦繩繞。
而事實上,這絕不是現代人的,在原始社會,人們對獸筋的利用,要比樹皮纖維還要早。
黃迪當年為了搞懂筋腱做繩,專門查閱了很多資料,甚至還在老家鹿鄉屠宰的時候,專門弄了鹿腿的筋來曬干,然后制作編織繩索。
他制作后的感覺就是倆字,結實!
就他那力氣,三股鹿筋線編成的干龍須面粗細的筋繩,他用了吃奶的勁都拉不斷。
當然了,沒地方弄獸筋的人,可以看看埃德,也就是德爺的視頻,有一次探險,他就是用獸筋做的釣魚線。
把第一把成品放置一邊,黃迪不得不先去制作柘木弓,因為飛羅那十個人,還沒有把銅礦石弄回來,他這里剩余的礦石,已經不夠澆鑄一把青銅劍。
黃迪光榮的成為了兵工廠的廠長,技術顧問和工人,but廠上下就他一個人。
“哎!要想辦法把這些工序進行精確分離分工,保證秘密不會外泄的情況下,我又不累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