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
戰事焦灼。
每隔十天半月,就會有一場沖突,沈倫每每出手,磨煉武藝,于激戰中,強大自己。
數十年一晃而過,這日,方從戰場下來,沈倫便被哪吒喊到軍帳。
軍帳內,除哪吒外,還有個白發老人。
“太白金星!”沈倫道。
“你怎么來了?”
太白金星道“自然是來傳旨!”
“哦?”
“這是玉帝的法旨。”太白金星展開。
這法旨和沈倫收到的人王圣旨并無區別,都是封他為夔門龍王。
若說區別,人王圣旨敕封,是他被朝堂所認可,屬于人間正神,國土所至,百姓都能祭祀、信仰,自然而然,人王敕封神靈會分走國家一部分氣運,但如果神靈盡職盡責,使一方地域風調雨順,那么氣運反哺國家,互利互惠,久而久之,人王敕封的神靈就和國家密不可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種事放到神靈身上,也說得通,像戰國七雄各自祭祀的神靈,大一統后,有些神靈一步登天,成為封疆大吏,有些則淪落為邪神、毛神,待無人信仰,便會從世間消散。
而玉帝的敕封,則是說天庭認可人王的敕封,那么神靈的神位,就從一國之地,擴張到三界,但凡三界生靈,皆能信仰、祭祀,是天庭體系內的神靈。
簡單點兒說,就是人王這個地方“諸侯”任命官員,形式上報告“中央”,得到批準的過程。
一般而言,人王的敕封,天庭都會認可,但也有些“胡作非為”,會被天庭否決,并降下天災,算是種警告。
如今儒家“君權神授”的思想,其實是給人王頭頂套上個緊箍,所以人王會自稱“天子”,意為天的兒子,那么,能代表天的,就是三界共主,玉帝了。
無形之中,人王的地位,稍有下降,卻換來儒術獨尊,人道愈強的局面。
接受人王、玉帝敕封,搖身變成夔門龍王,沈倫就得履行“職責”,乖乖回夔門呆著。
夔門雄踞瞿塘峽之首,西起白帝城,東至巫山,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寬不及三十丈,峽谷波濤洶涌,呼嘯奔騰,令人心悸,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
沈倫之前,夔門并未有龍王,但在很久以前,此處是有龍、蛇之神的,只不過,都被巫山神女給斬殺,并隱居于此,因此,巫山三峽,大體是獨立于長江水系諸神之外,上下游的水神、江神,敬畏巫山神女,始終不敢越界。
此外,對于長江一系的水族而言,夔門另有“龍門”的說法,據聞夔門乃上古時隕落的青龍之祖的逆鱗之處,是除龍珠衍化的洞天外,祖龍之氣最為濃郁的地方,故而孕育出十二條惡蛟,那些體內流淌稀薄的龍族血脈的鱗甲類,常匯聚于此,逆流而上,躍“龍門”,以求化龍。
當然,這些都是傳說,白帝城建起近百年,沈倫并非沒有探查過夔門,但除水運、靈氣較其它地方濃郁外,毫無出奇之處。
一座龍王廟拔地而起,由朝廷下令,本地官府修建,再塑金身,然后負責禮儀的德高望重者,領著當地百姓一起祭祀,禱告上天。
這些,儒家做了幾百年,自有一套規矩。
很多人會以“子不語怪力亂神”來說儒家不信鬼神,其實不然,另外還有一句“敬鬼神而遠之”,一個“敬”和“遠”,才是儒家對待仙神的態度,和“道不同不相為謀”,有異曲同工之妙。
何況,儒家講“禮”,所以,自古以來,儒家門人,多為帝王操辦祭祀、祭典,就是董夫子任國相,做的也都是祈雨之類的活,才有許多大儒,希望封禪泰山。
鬼神之事,哪個皇室敢不重視?哪位大儒敢亂來?
那些祭祀禮儀,每一道程序,都有極講究的規矩,祭祀不同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