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過去,生活再次的步入了按部就班的平靜之中,這些天范銘一直在家中一直盤算著怎么樣才能夠順利的通過甄試。
雖然說已經在學政的面前漏了臉,還留下一份情面,但考試嘛總歸還是要在考上見真招。
按理說要是一般的本業上的考試,雖然這一年的時間以來強化補習了一些知識,但相對于那些從小就在讀書環境長大的讀書人來說他實在是不占什么優勢。
也難怪范銘著緊這次甄試,他仔細打聽了一下,本朝律令,非入學者不得參加科考。
這參加縣學是參加科考的一道必要關卡,也是把選材的重心往培養方面傾斜的一個舉措,雖說入學對于一般人家的讀書人來說不算什么難事,但對于范銘來說可以說是了不得的一件大事。
再有一個,縣學中的名額有限,有多少殷實人家想要將自家的兒子送進縣學中來,就算是不讀書,哪怕混個書香氣也是好的。
對于這個朝代的士子來說,進入縣學、州學、太學之中,是入仕的一個最好途徑,除了官方的重視之外,另外的就是可以接觸到平常難以接觸到的巨大資源,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
從縣學中出來的這些人將來大部分都是朝廷或者地方上的統治階層精英,能夠在幼時就打好底子,對于將來的發展可謂有著不可估量的好處,由此也導致大量的士紳將自家的子弟送入縣學中。
這縣學中倒有大部分是縣城中的鄉紳子弟,再加上楚丘縣是個富縣,士紳子弟頗多,如今新任的知縣大人要興學,這個機會可謂是百年難遇。
另外一個原因倒主要是因為家中貧窮的關系,范銘也曾經思量過很久,雖然說在這小山村中也可以勉強活得下去,但如果一旦要置辦什么大的東西,比如說三間青磚大瓦房,起碼還得十幾年的時間,這是他不能忍受的。
加上他也是經歷過后世的繁華,不可能老在這山村的旮旯里待著,印象中汴梁的繁華是為這個時代之最,若是不輕眼的經歷經歷又如何甘心。
而通過升學之道是這個時代鯉魚躍龍門的最好手段。
甄試的日子畢竟還有一段日子,范銘這段時間也還有著些許的慌張,除了不斷的溫習功課之外,就是每天磨著陳嗣良詢問商幫的事情,畢竟科考是不能填飽肚子的,他可不像其他的鄉紳子弟,家中有條件供他們脫產讀書,總得找個賺錢的勾當。
陳嗣良知道的不多,但也從中打聽出不少的事情來,這商幫外流都是因為這兩年縣里出的一件大事,仿佛都是由于他家家被抄沒之后了。
范銘心中一動,一直以來他沒有仔細的問范秦氏自家老爹被抓到底是因為什么。
陳嗣良說起的情形和自家的情況非常相似,而且范秦氏也曾經和他提起過這件事,都是由于西京洛陽府來的一個騙子茶商所害。
若是真和這件事有關,趁著新任知縣到任,或許這個案子還有翻案的希望。
想到這里范銘不由微微的吸了一口氣,雖然說對于那還沒見過面的老爹沒有什么感情而言,但畢竟是自己名義上的父親,如果能夠為其平反,對自己的好處也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從老娘言語不詳的說起的整個過程,他就幾乎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官場傾軋案。
越是清晰,范銘的心卻是越發的燥熱,他越發的感覺到了入縣學的重要性,如果只是帶著這小山村里,是永遠沒有機會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更不用說為老爹翻案。
越是這樣想,他的心就越發的不寧。
就連在一旁監讀的龔老夫子都看出了他心中的浮躁,當下豪不留情面的嚴厲指責他,連最起碼的‘平心,靜氣’的功夫都喪失了。
這天傍晚在家中,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吃著前一天的“曬冬米”(也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