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帝王就是那被罵了快兩千年的秦始皇,就連前朝的朱元璋也只是建立了錦衣衛這個密探機構,用各種真的或假的罪名來打壓文官的勢力,徹底顛覆儒學的事情也沒敢干出來。誰讓治理國家還需要這些讀書人呢。眼下的情況就完不同了,首先雖然同樣是武力建國的皇帝,這個張皇帝可是從一開始就和文官有仇,東林黨與他結下的梁子用一本《新東林點將錄》可以進行直接概括,與那些太監編寫的東西不同,這本書里不僅有當時東林黨的各個活躍分子,還在其名之后詳細的羅列出他的籍貫與師承關系,并且附上有無劣跡不法等行為,當年就是靠著這么一本書,天下“名士”幾乎被一掃而空,這等手筆怎能不讓人想起前明錦衣衛四處出擊的光榮歷史。本來這也沒什么,哪朝哪代的開國皇帝不會清除一些異己?這陣風頭過了之后皇家還是需要文人來共治天下。唯獨這位皇帝不走尋常路,先是在軍中教習簡化文字,然后就是建立了一套有別于傳統的軍隊文職體系,在這套系統里,一些受過教育的大頭兵和一些不得志的儒生,逐漸的走上了另一種晉身的道路,現在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員們十分有理由的相信,只要皇帝一聲令下,這些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驗并且有著軍事素養的人,就能很快的脫下軍裝換上官服充斥到國家的每一個角落,他們不受傳統的儒生圈子束縛,并且絕對且唯一忠誠于皇帝陛下,這樣一來任何想要阻擋新皇帝改革的人,都會被這套系統頃刻間碾壓粉碎且萬劫不復。
于傳統官員的憂慮不同,那些一開始并沒有進入軍隊,受皇帝提拔才有機會為官的技術型官員,或是潛邸從龍的文人們就要彈冠相慶了,姜田本來作為一個不屬于任何派別的民間秀才,他說的任何話做的任何事,都只能代表他一個人。就算是大罵朱熹也可以解讀成為這個人想靠著刷下限來獲得皇帝的賞識,但是一旦皇帝公開的宣稱他是自己的師弟,不管這個身份是真是假都會引發一連串的洗牌行為,用不著明確的詔書,皇帝的態度就是命令,他們會為了自己的未來與傳統官員展開針鋒相對的權利爭奪。因為在原有的體系中,他們這些濁流下品,是永遠都無法達到清流們的地位,既然難得有機會改變這一現狀,為什么不去抓住呢?
朝會還沒有到來,京城之中的政治氣氛就已經高度緊張起來,好在此時的消息傳遞還比較慢,國并沒有形成高度的對峙狀態,再說此時的政治系統中高層的對決只是那么幾個人之間的問題,就算雙方都能拉起數目不小的盟友,最終的結局也是那么幾個人的下野,地方上除非有著重要的利益瓜葛,外放官員其實很難參與到斗爭當中去。張皇帝自然也知道此時的局勢,可是他頭疼的并不是權利再分配的問題,而是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為什么國人那種窩里斗的風氣就是不能改一改,前明的官員已經習慣成自然了,自己這邊培養的新官僚也不可避免的朝著政治傾軋的方向發展,自己之所以保持著曖昧的態度并不是某些人所想的那種帝王心術,而是不想因為明確的支持哪一邊而造成內訌,他的設想至少也是在自己活著的時候要保持國高度的向心性與統一性,集中國之力追趕已經開始落后的科學技術,為中華保持球領先地位打下基礎,可偏偏手下這幫人就是不能領會圣意,每天琢磨的就是那些爭名奪利的小算盤,他現在算是徹底的體會到了當年崇禎的苦楚,發自內心的覺得這個老丈人并沒有后世說的那么不堪。所以他要認下姜田,讓這個唯一能理解自己的人快刀斬亂麻的扭轉這一局面,再不濟也要縮短科技進步的時間。
市井小民們沒有那么多的政治覺悟,尤其是這倚紅樓里的眾人,無論是姑娘們還是那些龜奴,都在心里盤算著姜田今后會有多大的前程,從吳遠那刻意討好的態度上看,至少也是個侍郎的苗子,當然按照正常的晉升流程,最少也要十幾年后,不過姜田能賺錢的本事可是不小,最近又有了新朝“第一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