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色菜品像流水般端了上來,先是讓人開胃的八個冷盤,日本人卻以為這就是主菜,沒辦法在吃這個問題上,兩國的差距更為明顯,藤原連忙用日語微笑著和自己同胞們介紹,別看他對中原的餐飲文化也是半桶水,但至少比這些人要強上不少。其實這些個大名派來的代表是不是懂行并不重要,但是藤原已經看明白了,這是姜田要方位的展示中原的強大,所以不能讓這群土包子給日本丟臉。由一群服飾華麗容貌姣好的侍女將菜肴分盤,每個人都能嘗嘗到一小口,其實也不是姜田或是劉均定不讓人吃飽,只是后邊的菜肴還有很多,總不能靠冷盤就吃飽了吧?主菜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姜田知道日本人不僅胃口小,而且口味清淡,傳統北方菜未必能讓他們吃出感覺來,所以姜田引用了部分川菜(明朝川菜不辣)和淮揚菜的菜單,這對于館的北來順來說,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是劉老頭不僅接下了這個挑戰,而且還在用料上發揚光大。
淮揚菜不僅口味清淡南北適中,而且由善精工細作,從原材料開始就精細到底,對廚師的手藝考驗相當的嚴格。三月份正好是情況不接的時候,各類蔬菜瓜果還沒有上市,而獅子頭之類的肉菜有不可能出現在北來順,于是各種禽類和魚類就是餐桌上的主要菜品,當然主人也沒有放過宣揚菜系的機會,主動添加了扒羊肉與一道姜田教的八珍豆腐。這兩道菜味道雖然厚重,但是并不濃烈,而且北方特色濃烈,就算是日本人也被這種粗獷中帶著細膩的味道所征服。其實刨除傳統的扒羊肉不說,八珍豆腐在很多地區的很多菜系中都有,只是做法和用料不一樣,但基本上都是八樣水、路珍鮮配上豆腐或炒或燉,取的就是豆腐的細膩與配料的鮮味,唯獨姜田教授的這天津八珍豆腐與他人不同,乃是取沒有壓制的嫩豆腐(現代用內酯豆腐)裹粉炸出脆殼,再選用應時的水產和陸珍炒制勾芡最后淋在豆腐上,要求是吃到最后豆腐都要外脆里嫩,口味偏咸鮮但又帶著點回甘,香菇之類的雖然味道濃烈卻又不能搶奪蝦仁、魷魚等海鮮的甘甜。可算是天津特色菜中的招牌,想當初大多數來天津工作和學習的人無不回味。這個時代此菜還沒有創造出來,姜田正好將特點告訴了色狼,那廝也是個吃貨,回來之后讓廚師反復嘗試,最終得到了姜田的首肯,于是在歷史上就記載著是姜田所創。
無論是淮揚菜的精致清甜還是川菜的鮮香,以及北方菜的厚重。都吃得日本人大呼過癮,要不是考慮到餐桌禮儀,這些人的吃相恐怕不比街邊的市井小民好多少,配著度數不高的江南米酒,就連見識過中原菜肴的藤原都差點把持不住,好在他還記著自己是權大使,記著請客的姜田必然有所求,否則他都想忘卻身份的大快朵頤。別看這些人在日本也是貴族階級,但是狹小的國家以及低級的生產力,注定了他們在飲食上的寡淡與粗糙,事實上后世所謂的日本料理,吃過的人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除了少數一些海鮮菜肴還有些獨到之外,大部分放在中國都能引人發笑。甚至他們引以為傲的壽司與生魚片,也是咱們宋朝流行之后才傳過去的,后來中原人不再這么吃罷了。
別看藤原精神緊張,可是姜田卻沒說過任何官樣的臺詞,就真的像是在宴請朋友一般和這些人把酒言歡,甭管語言上是否能夠溝通,只要是幾杯酒下肚之后,世界的通行的語言就是勾肩搭背互相灌酒。當然這些人就算再沒禮貌,這知道這個中國官員并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套近乎的,這一點上日本人的規矩更大一些。只是氣氛融洽之后,大家最多也就沒那么拘謹了,這不有個家伙就對珠簾之后的樂隊產生了興趣。
“姜大人,不知此曲是否有名字?”就連藤原也對中原的音樂產生了興趣。
“此乃《春江花月夜》!”
“哦……果然應景。”
過了一會,曲子結束又換了一曲“姜大人這又是何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