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中小商人來完成。你說大明朝能不被自己餓死嗎?現在沒有這種顧慮了,農業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靠糧食來穩定物價,這一點放在后世也一樣,雖然此時的人不明白ci是什么,但也能理解朝廷花大力氣掌控糧食的意義。只有食品價格維持在一個合理的穩定價位,才能徹底解放老百姓的腰包并促進消費。這個道理放在后世誰都懂,放在這個時空就顯得高深莫測。于是那些前一段時間還打算串聯遏制新政的家伙們,郁悶的發現自己已經被人算計的毫無勝利的可能性。如果放棄工商業就等于放棄自己最大的財富來源,如果不放棄就要規規矩矩的和人競爭,哪怕是曾經勢力強大行會,有鹽商的例子在前邊擺著,誰能對抗整個國家?朝廷只是讓軍隊多建了幾個曬鹽場,就將原本的鹽業沖擊的體無完膚。如此血淋淋教訓,足以讓很多野心勃勃的人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
所以當滿朝文武逐漸醒悟之后,一則謠言便悄然興起,那就是策劃如此拐彎抹角還缺德帶冒煙的圈套,并且設計讓大家伙上當的始作俑者,便是準備離京出差的姜田!其實這次姜田真的是冤枉的,至少也是部分被冤枉了。他只是制造了一堆機器,然后讓銀幣以極低的成本和極高的速度流向國,最多也就是加速了這一進程而已,真正的黑手就是張韜本人。有著上輩子開國時智斗上海黑心資本家的歷史見識,有著失敗的計劃經濟經驗,在金融改革方面張韜比姜田要成熟且狠辣許多,尤其是在封建朝廷基本不受所謂的輿論控制之下,只要他愿意,復制一下公私合營制度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被姜田提醒并開竅的他決定不再重復這條老路,只要重工業和食品生產攥在手中,不怕那些資本家能翻天,讓你們攥著土地少上幾年稅又如何,反正靠種地你們是甭想發家致富了,再加上北方吸納了一定的佃戶流失,就連勞資糾紛都不用擔心發生了。除非地主們有把握自己一個人種植幾千畝的農田,否則只能盡量挽留那些準備遷移的農民,這回進一步加劇種植成本,減少他們的收入。但如果你力經商開廠,則土地要優先賣給國家,且定價權也在朝廷手里。
“這套制度看著有點眼熟!”姜田毫不掩飾自己的震驚“好像就是某個時代咱老家干過的事情。”
張韜搖搖頭“還是有區別的,就因為你不配合,否則朕早就開始土改了!”
皇帝陛下的策略就像是個中國在各時代改革的大雜燴,去除了一些妥協的東西,加入了一些跨時代的政策,至于這么干是否真的有用,只能讓時間來證明了。姜田一直都有種這么做會拔苗助長的感覺,但是張韜心意已決,而且他們還設計了一個防止江南士紳反彈的保險,所以姜田就沒攔著他。可是當這些政策逐一宣布之后,大江南北還是激起了相當強烈的反對意見。首先就是以后各類讀書人都不再有特權,哪怕你會背上幾本四書五經之類的,也沒人覺得你就高人一等。這簡直就是將那些文人的臉面撕下來當眾扔進垃圾堆。緊接著便宣布一切特權取消,別說是見官不跪、不當差不納糧了,就是以前給的廩米都沒了。你說讀書人要是沒有了好處,那誰還讀書?就在這個時候,姜田的私塾開張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明年的科考命題也公布了,接著就是新的稅法開始實施,還有就是宣布移民到北方可以享受科舉加分……到了這個時候,誰都知道皇帝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一盤和天下讀書人作對的棋局,關鍵是目前皇帝占據著上風。
想當初姜田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讓張韜打消了土改的念頭,此時不同于清末,民間對于科學的認識還基本沒有,對于改良社會制度也沒有統一的認識。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除非一開始你就是靠群眾運動起家,否則就連自己陣營的人都不會支持打土豪分田地。歷史上也正是因為雍正對稅收、火耗等制度進行改良,才讓地主階級變本加厲的剝削佃戶,否則在攤丁入畝的政策下,他們無法聚斂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