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你們啊……”姜田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幾個常見的金屬“你們誰來告訴我這些東西里,最為活潑容易和氧氣發生反應的東西是什么?”
眾人面面相覷的互相瞅了瞅,誰也沒敢舉手解答這道題。然后姜田也只好搖搖頭自己在黑板上的一個詞上畫了一個圈“《天工開物》有云……其性烈如倭故名為倭鉛!”
經他這么一說,大伙才恍然大悟,感情這種神奇的東西就在自己的身邊,就算還沒搞清楚什么陰極、陽極,但是知道了這玩意能拖延鋼材的腐爛就行了。
所以姜田修改了這個異想天開的主意,戰艦只是在關鍵位置上安排鋼鐵裝甲和鋼制船肋,民用遠洋船舶則是鐵肋木殼船,主要是為了增加船只的強度而已。但是就這種折中的設計也讓那些設計人員頭痛了半天,因為金屬用量的大增導致了船只超重,不僅重心需要重新計算,就連裝載量都受到了了影響,后來為了保證有一定的冗余浮力,又不得不加大船只的尺寸,同時還要考慮風浪對船體的影響。尤其是在長寬比被大幅加大之后,船只的縱向強度大幅降低,說的簡單點就是太長了容易從中間折了。結果姜田推翻了原先的分倉設計,在主甲板下邊增設了一條縱向隔板充當加強筋,為了保證在風浪中船頭有足夠浮力,便直接設計成了空心的船頭,為了抵抗高速時甲板上浪的現象,便讓船頭向前伸展船舷向外飄,搞到最后一條不是飛剪船的飛剪船就這么出爐了!
說它不是飛剪船是因為姜田一開始就不知道飛剪船是什么東西,這玩意的各種設計完是在一遍遍的試驗下逐漸修改出來的。而說它是飛剪船,乃是這種船型已經和另一個時空中,19世紀才出現的飛剪船相似到了異曲同工的地步,達到一比七以上的長寬比,讓這種船能夠達到二十節的高速。在這種速度下,海盜們只能望船興嘆,就是各國海軍中的快船想追上他都不太可能,這就成了走私販們最愛使用的交通工具。當然這都是后話,因為光是滿足海軍的需要,這種船的訂單都已經賣到了二十年后,民間根本就沒有這種船,結果就是只要讓海軍盯上的海盜,就算那些水耗子技術再怎么過硬,他們也甭想能逃脫海軍的緝捕。所以這款船型最早出名的并不是跨越大洋的速度,而是在中國周邊海域肅清海盜時那種壓倒性的機動能力。直到幾十年后一艘排水量不足一千噸的民用貿易船,創下了從廣州出發,117天到達倫敦的速度記錄,這才在歐洲引發了轟動,引發了世界大規模建造和研究飛剪船的熱潮。盛期的代表就是后來江南造船廠下水的,排水量達到3700噸的“虎鯨”號,這是一艘用來橫渡太平洋的遠洋豪華游輪,最高速度能達到15節,按照中國的標準就是每小時28公里,直到后來蒸汽輪船的大規模出現,這才終結了飛剪船的傳奇,只剩下一些私人游艇還有部分采用這種船型。
說到船舶標準上面,姜田作為一個穿越者沒有放過這個定制標準的權利,首先就是將后世常用的速度單位換成了公里,畢竟中國不是歐洲,采用海里來換算有點丟人。放在以前也就算了,畢竟姜田是從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的時空來的。但是這個世界必然要有中國遠洋貿易者的身影,那么各種標準也要按照中國的習慣來采用。就算一時半會還不能變成世界標準,但無論是他還是張韜,都有信心讓漢語成為未來的世界通用語言,讓公制單位成為未來的世界通用標準,讓中國制定的游戲規則約束著所有參與游戲的國家。所以為了這一天的早點到來,姜田從現在開始就有意讓整個研究員乃至船廠的工人們都來熟悉公制單位,并且嚴格的限制公差,強迫他們摒棄原先那種憑經驗,和大概測量制造船舶的歷史。轉而向著規范化與標準化的道路上發展。
就在各個研究員還在對著圖紙發愁的時候,姜田的心中其實也很郁悶,眼看著兩個月的時間就要到了,別說是這些短期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