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姜田來說,管理或者說控制這些留學生不是什么難事,畢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已經深入血脈之中,自打周公旦定周禮以來,任何一個學派都沒有推翻這個習慣,除了法家主張法律高于一切之外,儒家可是徹底的認為師道尊嚴比什么都重要。當然對于情大于法還是法大于情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現代社會普遍認為應該是法律高于人情,但在法律不健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各種問題,關鍵在于誰能確定現行法律就足夠完善了?所以中國社會無論采用什么政治體制,最終都免不了要摻雜人治的成分。具體說到姜田的這個學校之中,無論是他的背景身份還是傳統習慣,都不會有人挑戰他的威信,除了有個張環沒事總喜歡找他提問題之外,就沒有哪個學生敢于質疑他在學術上的權威。哪怕是對新學一無所知的朝鮮人與日本人,他們在開始學習之后,都發現自己還是小看了科學的博大精深。在教學上沒有遇到什么問題,可是姜田的科研進度卻大大落后于計劃,當科學院拿到圖紙開始試制之后,才發現這種看似簡單的武器并不比以前研制的東西容易,甚至可以說基本上綜合了以前的科研成果,還讓現有的試制工作磕磕絆絆,主要的問題就集中在現有的加工精度實在是難以達到標書上所規定的數值。
“我說過,外殼的厚度要至少達到05毫米,這樣才能保證火箭有足夠的剩余推力留給戰斗部,你現在拿這種08毫米的鐵皮只能做一個大號的煙花!”姜田舉著一個手臂粗的鐵皮筒用土制卡尺丈量著“關于推力與火箭自重之間的關系不用我再給你講一遍了吧!”
聽著嚴厲的訓斥宋懿覺得有點委屈,不是他不想達到設計標準,而是實在無法再將鐵皮攆薄“先生,現在的壓輥精度只能到這個水平了,就這還經常報廢,再薄一點就只能先改進機器,還有就是我們發現熟鐵皮雖然柔軟卻不夠堅固,隨便磕碰一下就有可能變形。”
姜田當然知道這個問題,可他現在還無法大規模冶煉鋁,同時也沒有足夠的產能生產鋼板,鐵皮是當下最合適的外壁材料,后來又發現火箭發動機的推力不足,換句話說就是的能量不足,無法達到原先設想的射程與威力。姜田只好想方設法的給火箭減重,同時也開始著手改進推進劑,但是他僅有一點學校中應試的化學知識,換用某種化學推進劑明顯是不現實的,只能將希望寄托在的改良上。于是他又發現如果給火藥中摻入某種鈍化劑,雖然能讓燃燒的時間更長,可瞬間推力卻大幅下降,以至于火箭都不能平穩的離開發射架……西北寒風呼嘯,姜田的心中卻如同有團火一樣灼燒不已,研制進度落后只是其中一個方面,關鍵是天津港那邊已經有一艘新船成型,明年開春就能下海試航,如果那艘改良的護衛艦被證明是成功的,自己這邊卻拿不出相應的武器,那么他設想中先靠快速輕型艦維護近海安的設想就會泡湯。而如果回到過去那些緩慢船型的老路上,對資源以及海軍的發展都是極大的浪費,更別提還有不少人其實不希望海軍發展壯大。
又一次發動機試車即將開始,所謂的發動機其實就是一個鐵制放大的火藥噴桶,在噴口那邊設計了一個收口的喇叭造型,推進藥已經被改成了空心柱狀,為的是能充分的燃燒,同時也是為了獲得足夠的初始速度,裝藥被分成了兩個部分,靠近中心的是快速燃燒藥,以便能推動沉重的火箭離架,當火箭飛離發射架之后慢速藥被引燃,并為其剩余的持續推力,原先設計中復雜的起旋發動機也被去除了,火箭的穩定性靠重新設計的梯形邊條翼,四條翼根長度達到火箭四分之三的小邊條呈十字形布置在箭身上,這種設計的好處是既獲得了短翼的升力,又盡量的減少了彈翼所帶來的迎風阻力,因為空氣阻力的最大變量是物體的橫截面積,還有一重好處就是能為更為輕薄的箭體一定的縱向強度。這個造型是姜田抄襲了記憶中后世防空導彈的外形,只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