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后世的史學界認為,正因為這份奏折的出現,使得張韜堅定了打破兩千年延續下來的經濟生產方式,促使官方將扶持對象轉變為工業并大力推動工業革命,從而奠定了以后中國在球的霸主地位。
不過嘛……僅憑一份奏折,而且還是在內閣盡量淡化其影響的前提下,的確是不能達到后來那么崇高的目的,關鍵是當趕考的舉子們坐到了考場之中,拿到了考卷一看,大多是人都是一愣。八股文的命題倒還好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題說簡單也簡單,可是要想寫好了卻也不容易,總的來說還算是中規中矩。但是策論的題目就有點讓人抓狂了《論土地兼并與明朝滅亡的關系》!這種題目究竟想要說明什么?真要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當然不知道土地兼并與明朝滅亡的關系,甚至就連土地兼并這個名詞都未必能搞清楚含義,可是那些聰明的,或者說是貧寒家庭出身的舉子看到這個題目之后,也就只有搖頭苦笑的份了。這種題目會出現,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命題者正是當今萬歲,張韜看著那些牛鬼蛇神們閉口不談土地問題,心中早已恨不得將他們碎尸萬段,可是現實讓他壓下了怒火,轉而在科考命題上下黑手,出于保密的目的,考題是當天由張韜親筆寫就,然后派大內侍衛程護送至考場,所以當題目公布之后,連主考官都愣住了,也在心底生出了一股無名的寒意。
姜田看著題目想笑卻又不能笑,作為副主考他也要親臨現場并發放數學考卷。這卷子也是中國科考歷史上第一次采用鉛板滾筒油印,且正式將數學單列考試科目的一張考卷,這當然也被后世所稱道,因為這成了將來中國考卷的標準格式。不過當考生們看到這張卷子的時候,還是有人一下就懵了,這些人都是自命清高沒去參加高考補習班的那幫人,而參加了補習班的則慶幸自己的選擇真是正確無比,要不然看到如此另類的大篇幅考卷還不立馬抓瞎。
作為內閣首輔兼主考官的寧焦也拿著一張數學卷子發呆,然后看看身邊的姜田“姜大人如此出題是何故啊?豈不是要難煞這些舉子!”
姜田不以為然的說道“首輔大人莫急,此卷雖與傳統不符,可答題甚為容易,且留下了貼封考生姓名的邊緣,這樣一來我就能將一兩百張卷子裝訂在一起,且每人看得見考生名字,也免去了人情關系的掣肘,至于不知如何答卷,那也只能怪他不去我那補習,再說只要認真審題,想要合格也是不難。”
寧焦一聽也不好再說什么,而且他也仔細的看了看考卷,雖然紙張很大,可字大行稀的也沒有幾道題,再一看題目他自己也覺得不是過于困難,這次因為是第一次考數學,為了方便考生一個阿拉伯字母都沒使用,完用中文出題,也可以完用中文答題,甚至應用題不用寫明運算過程,只要你能答出最終數字就行。不過他剛放下的心卻因為最后的一道應用題而提到了嗓子眼。這個題目是這樣寫的一名七品縣令年俸三百元,假設其家中有良田千畝,年收田租兩萬余石,市價每石大米一圓四角,縣令年收火耗銀一千圓,試問此縣令每年實收折銀多少圓?
一道簡簡單單單的數學題,卻讓寧焦以及諸位考官們冷汗直流,世人常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這還只是保守估計,而這清知府之所以會有這么高的收入,就是因為火耗這種東西的存在,所以說題目中那種千畝良田只收兩萬石糧食,火耗只拿一千的縣令,絕對算的上天下清官中的清官。可是屈指一算這么一個七品縣令的年收入也超過了三萬兩,至于一個小縣令是怎么有的一千畝良田,天下人心里都清楚。這不是成心給體官員們上眼藥嗎?再結合策論中土地兼并的問題,可以看出皇帝與他師弟這倆人的居心當真是叵測難度,而作答的考生若想金榜題名,恐怕是繞不過這個難題了。
與其他考官緊鎖眉頭不同,不少心思活泛,或者說還有些憂國憂民之心的考生在看到這些題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