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皇帝,這個順序的錯誤看似無關緊要,可在有心人眼中就能成為扳倒姜田的一塊敲門磚,他這才發現這段真心實意的講話中,充分的暴露了姜田內心真正看重的東西,別看大明不興因言獲罪,更是有百姓為上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先賢古訓,但是真要有人不停的挖掘這些黑材料,早晚也會在皇帝心中種下不好的種子,所以他想著找個機會是不是好好同姜田談談。
至于本來應該對這件事最為敏感的張環,此刻卻拉著劉寶鎧圍著一張畫的潦草的紙,一起重新推演演習的現場“師兄且看,我艦之青銅長炮,莫說是三百米內,就是六百米內以今天的海況,命中率都應在百分之十左右,可是先生他為何非要拉倒三百米才開炮,并且還將命中率定這么低呢?而且你看此處,明明我們還有余力強攻,可看到對方兩艦前來阻擋,卻主動退了出去,這又是為何?難道說先生他生性謹慎不愿冒險嗎?”
現在算是半個海軍迷的色狼也樂得探討這些,只是顧及到周圍還有不少人跟著一起指指點點,所以不能稱呼張環為殿下。
“這個……”裝作思索的色狼想了想說道“其實別看先生他瞧不起那種青銅炮,但是就這種火炮放在歐洲都是十分先進的,而要想讓整個艦隊的人保守秘密是不可能的,所以出于保密的需要,先生他當然是故意隱藏了火炮的性能。更重要的是他不能過于欺負對方,要是打得威海衛的海軍都沒了信心,那這只軍隊要想恢復到以前的精氣神就不容易了。”
他這么一說張環也覺得有理,心想不愧是將軍之子,對于行伍之事還是很有見地的。反正自己這邊的目的就是演練新兵,并且找出實際作戰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所以明明算是自己勝利了,但是若能激起海軍爭強好勝的信心,那么送他們一場虛假的勝利又如何。關鍵是在這次演習之后,海軍上下恐怕要哭著喊著要新船,至于這船只的服役順序,恐怕又有一番爭斗。
就這樣,姜田指揮軍艦的第一次戰斗算是勝利的落下了帷幕,這番戰果能讓所有反對造新船的人都閉上嘴,雖然該等級的軍艦并非姜田設計之中最好的一款,但是僅憑這種戰艦就幾乎能在東亞的海面上橫著走,若是放在前明估計要封個“大將軍”之類的名字作為各衛所的旗艦,幾百年后國人們也能為我國造出這種水平的木質戰艦而自豪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正因為姜田與張韜都知道自己的主要敵人在西半球,而對方探索海洋,翻新海戰裝備的腳步絕對不會停止,所以這倆人絕不會滿足于一艘略微先進歐洲一代的木質戰艦,更不會滿足于船臺上那艘鐵肋骨的二號艦,按照姜田和張韜的設想,至少要在他們有生之年,將軍艦技術刷新到鐵甲艦時代,這才能確保今后的兩百年里中國始終對歐洲保持海軍優勢。
“造船,尤其是造軍艦,完是一種綜合國力的體現。海軍不同于陸軍,沒裝備、沒鎧甲、沒馬匹,也能從湊出一群輕步兵上戰場。而海軍一旦形成了代差,那么在大多數情況下就只剩下了挨打的份。至于一個國家能造出多大規模多么先進的軍艦,這就不是設計者與海軍司令部能決定的問題了。”回到研究院的姜田在慶功宴上說出了這番話“所以無論是海軍還是研究院,你們要學著習慣和文官內閣打交道,同事也要學會用稍微廉價一點的東西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有了比較充足的建造經驗,二號艦的建造工作就不用姜田親自監督了,而且經過了幾個月的政治斗爭,朝堂上已經逐漸明朗的局勢也需要姜田趕緊趕回去,好在即將重新組閣的新內閣面前混個臉熟。至于這屆新內閣,其實主要的人員沒多大的變動,只是曾經的內閣首輔寧焦突然“暴斃身亡”,他空缺下來的位置被田虛海的老爹田愈頂替了。這位原先的吏部尚書,后來的組織人事部部長,在交割了所有的職務之后,終于混入了“中央政治局”,身為同樣出身江南的儒士,這番變動當真讓很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