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個月都有的大朝會,姜大人不出群臣意料的又被叫到御書房問對,除了匯報最近的造艦計劃以及海軍發展目標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與張韜商談北伐的后勤問題。這件事姜田是個絕對的外行人,別看他在內部課程中開設了《動員學》,但是那種囫圇吞棗的東西也就算得上是啟蒙,真要展開了講絕對不是姜田這種偽軍迷所能通曉的。但是他有個優勢被張韜所看重,那就是掌握著這個時代并不具備的物資儲藏技術。
“就像我剛才說的那樣,鐵皮罐頭的制作成本過高,無法作為大軍的常規補給。而陶制罐頭的重量與堅固程度也限制了它的使用,除非是類似于番茄醬之類的維生素補充品,否則一般的騎兵攜帶并不方便,反倒是脫水蔬菜與壓縮餅干堪稱絕配!”姜田看著手中的從軍隊各部門反饋上來的報告說道“另外我建議加大土豆的收儲工作,這玩意無論是營養、口感還是儲運、充饑的能力,堪稱是居家旅行、殺人越貨的必備良品。”
張韜點點頭,深有同感的說道“想當年我在打游擊的時候,一般都是在戰斗間隙啃一塊烤山芋或是蒸土豆,這就算是戰斗時的營養加餐了……可惜現在只有皇莊的農戶種植土豆,推廣工作還要加快才行。”
“已經很快了!”姜田從一堆報表中翻出一張紙“京城周邊的民田因為皇莊的帶動作用,玉米、紅薯、土豆的種植面積已經相當廣泛,但是南方的百姓還并不理解這些作物的真正價值,只是在看到了軍隊大力收購,這才出于經濟目的種植,想要讓普天下的農民接受新作物,還需要一段時間,畢竟長江以南的地區還是以稻米為主,產量也比北方要高。”
作為一個從夏朝開始延續至今的農業文明,雖然商朝立國是以工商為主,但畢竟從周朝以后中華文明就再也和農業分不開關系。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傲視球領先兩千年,也是和重農主義分密不可分的,但凡農業技術出現革命性的提升,或是農業生產制度發生重大改革,都能帶動一個朝代走向輝煌,任何一個地區的農業一旦發展起來,都會迅速的在幾百年內從落后的蠻夷之地變成天府之國,四川如此江南亦如此。而即便是文明的發源地,一旦農業生產受到影響,則會迅速的退化成老少邊窮,比如陜西的黃土高原。
也難怪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能延續百年以上的朝代,都無不重視農業的發展。滿清能在關內站住腳,除了血腥屠殺反抗者之外,最重要的也是在明末這些海外經濟作物傳入之后,到了一個開花結果的集中爆發的時期。從這一點看明朝也堪稱是倒霉到家了。不過正因為明末三農問題沒解決好,所以它的衰亡也算是咎由自取。
三農問題基本上就是中原王朝一個永遠無法摘掉的魔咒,即便是完成了工業化改造,費除掉農業稅的21世紀,三農依然是國家政府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誰讓農民的人數多,而且還都是小資產階級呢。中國的經濟基礎就建立在這個占總人口六成,卻擁有大量土地的農民手中,別看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真論起資產與創造的價值,比絕大多數的城市人口要多得多。哪怕是08年的金融危機,幫助第二產業度過第一次大沖擊的也是這幫平時被人瞧不起的農民,一個家電下鄉政策挽救了多少產業工人的飯碗,又壓制了多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這一點沒人能夠睜著眼睛說瞎話。
每當提起這段歷史,張韜作為一個純粹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支持者,都會無限的感嘆。從他的經歷中可以很自然的總結出這個結論,中國之所以能迅速的建立起完整的工業,完是靠農業做支撐抵消掉所有可能出現的危機,這才磕磕絆絆的迎來了改革開放,所以在這個時空,農業人口占國人口八成以上的情況下,張韜怎敢一味地推廣工業化而不關注農村。也只有當農業能產出足夠多的剩余物資時,才可能會讓剩余勞動力向工業轉移,工業化也才會逐步成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