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關系的矛盾重新分裂,就算因為外力的干擾出現了短暫的軍閥割據,最終還是會走向統一。
被如此教育過的衛剛,對現在反對改革的那些雜音嗤之以鼻,他不僅支持改革,而且堅信改革一定會成功,可笑的是那些保守派尋找各種理由扯后腿,卻一直無法撼動新軍體系中的人。
他們還只當是張韜在軍中的個人魅力太強,寄希望于張皇帝為了龍椅的安穩也對功臣大開殺戒,或是等沒有什么從軍資歷的張環繼位之后,在潛移默化的糾正“跑偏”的路線,就和前明等朱元璋和朱棣都死了之后搞鎖國的那套一樣。殊不知當初的軍中掃盲和讓士兵知道為何而戰,這兩個很簡單的做法,就注定了新軍不會被舊勢力拉攏。
當然也不能苛求這些人鼠目寸光,畢竟沒人見識過1949年后中華民族歷史上開始的第三次降維,雖然這次降維的主體思想來自于一個德裔猶太人,但不輸秦皇漢武的風流人物,用曠古爍今的智慧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道路,不僅完成了一個民族復興的前期準備,還夯實了再次君臨天下的底氣與精神。并且開創性的在改革開放前,將社會結構精簡到了只有公民、公務員和軍人這三個階層。稱呼上更是精煉到只剩下一個詞——同志!
正是知道這改變歷史的第三次革命,張韜和姜田才會如此熱衷于改革,只是區別于張韜那種狂熱的革命主義思想,姜田的思維更加的冷靜和務實,現階段中華民族雖然經歷了一次浴火重生,但是并沒有如同自己老家那樣,幾乎被外來文化征服并打入地獄。
現在的中國人還對自己天朝上國的身份地位深信不疑,文化自信心也幾乎達到歷史最高點,這種自信其實更像是一種自負,所以無論是文人階層還是市民百姓,對皇帝沒事瞎折騰的改革并不理解與認同,靠著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帝王權威才得以貫徹。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姜田才更多的從政治角度在意如何保持這種權威,寧可自己沖在第一線承擔火力,也要保證張韜能在最終一言定音,而不是躲在皇帝后邊吶喊助威,可惜心急的張韜并不領情。
深知這師兄弟之間存在著主觀上的矛盾,張環作為夾在其中的調解人,其作用不可估量,至少到現在為止張韜還沒有透露出要搞共和制的意思,他也知道目前的國內沒有共和制的土壤。所以張環是鐵定會繼承皇位的,這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想到臨行前自己父皇交代的事情,張環趁著姜田情緒穩定了一些趕緊問到“這次估計會有很多童生考取秀才,但考中公務員的應該不多,先生打算如何利用這些新晉的秀才們?”
說道這事姜田就知道是張韜要問的,倒是也沒什么可隱瞞的“將來秀才、舉人之類的稱呼最多只是個學歷證明,科舉會逐漸變成公務員考試,但是你父皇和我打算開展國性的掃盲,這些秀才就算考不中公務員也沒事,家境貧寒沒有生計的,就給我去學校里當個小學教師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