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張韜一直在做的就是發展新的生產技術,擺脫現有生產關系的束縛,最終建立新的制度。聽起來有點繞嘴,說白了就是砸碎萬惡的舊社會,建立一個美好的新社會……
作為少數聽過政治課的人,田虛海深知這個趨勢是必然的、不可逆的,你只能順應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否則就會被時代所淘汰,可是他自己看的明白是沒有用的,在他從小長大的這個圈子里,在他所處的這個階級里,沒人愿意聽他的解釋。
所以他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與自己的封建家庭劃清界限?不可能,至少現在的他還能從這個家庭中獲得許多助力,并且作為少有的“通曉”新學的年輕一輩,他也是很受重用的。
于是田虛海就這樣夾在新學改革派與傳統守舊派之間,做一個自以為聰明的左右逢源的中間派,卻不知這等于在兩邊都無法獲得絕對的信任。如果不是太子的伴讀之中,只有他這一個清流良家子,恐怕現在就已經被擱置一邊了。
張環雖然醉心于科學,但本身心智還未成熟,且張韜和姜田有意不讓他表露出政治傾向,這其實是對他的保護,也是在圖窮匕見之前維持表面穩定的必要手段,讓保守派有種還有希望影響未來皇帝的錯覺。
因為公務繁忙,視察皇莊的時候姜田并沒有跟著一起去,這就給保守派留下了操作的空間。于是當張環站在田壟邊,親切的詢問勞作的農民是否能吃飽穿暖的時候,除了聽到對皇恩浩蕩的歌功頌德之外,還聽到了這幾個老農名對未來的各種擔憂。
“啟稟殿下……”一個長相很典型的老農向張環行禮“要說草民這輩子就屬這兩年過上了好日子,雖說依舊是佃戶,但給皇家當佃戶就是不一樣,這兩年不僅以前的捐派沒有了,就連丁稅都不用繳了!手中也有些余糧了,聽說本地的父母還要讓所有的孩子們都去上學,這可是以前不敢想的好日子啊!”
這幾句話也算不上是奉承,畢竟大伙都看在眼里,最明顯的是這些農民臉色紅潤了一些,顯然是能吃飽飯的。跟隨視察的皇莊管事也是滿面紅光的,心說這老頭果然會說話。
“可……可是……”就在大伙以為就此作罷的時候,又聽老人嘀咕起來“這孩子都上學了,家里的活計就沒人干了。等小子們都長大了之后,要是皇莊里沒地可分了,他們還是只能分老兒我租的地,到時候就算打的糧食再多也不夠吃的。”
“老……老丈不必杞人憂天,一切自有朝廷和陛下做主。”皇莊的管事明顯是把老東西、老不死的之類的詞給咽了下去,當著太子的面只能說的文明一點。
可老頭的擔憂也不是多余的,畢竟千百年來這種事情一直在輪轉。皇莊不可能無限制的吸納人口,早晚會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這里還是天津,皇莊的土地有一大部分是當年衛所里的軍田,明朝的軍屯制度最后變成了什么樣,大伙心里都清楚。
張環得到了自己父皇和老師的雙重叮囑,千萬不能隨意的解釋政策或許愿,以免落下口實對自己不利。所以他也只能說一些萬金油的回答。
“這位老丈且放寬心,朝廷定然不會對此置之不理,等本宮回京之后,定會稟報父皇,定下一個萬之策。”
見太子對自己和顏悅色的,老人的膽子也大了一點,除了連連歌頌太子仁德之外,緊跟著說出了最關鍵的一句“當今朝廷不是前明那般昏庸,定能為我等小民指條明路,如今政通人和每年交了公糧,換了租用農具的錢,還能有點盈余,許過上幾年,老兒我也能在皇莊之外置上幾畝薄田,給兒孫留點家當!”
這看上去很美好的愿景,一下子讓陪同的吳遠警覺了起來,皇莊的佃戶究竟是皇家的私奴還是自由之身,這一直沒有個明確的說法,很明顯有人要用這一點做文章。
聽老頭這么一說,其他的官吏和皇莊的管事卻連忙隨聲稱贊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