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也不是這么說。”劉寶鎧聽了半天也終于開竅了“如今我等皆無官身,說了什么都可一笑置之,只要不是大逆不道之言,任誰也不能揪著不放,大不了就說是年少輕狂思慮不周也就過去了。”
“所以才說他是聰明人啊!”姜田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反正也不用負責,當然是要語不驚人死不休,成了能得名,不成還是能得名,成與不成先刷個存在感,何樂而不為?
而且他看的明白,防止出現大地主就是現階段最主要的內部矛盾,聽過我講的政治課之后,誰都知道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更,能讓一個階級興起或消亡,尤其是我正大規模發展第二產業的時候,大地主們若是不做點什么,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張環聽了點點頭“先生講過,第一產業的生產資料是土地,現在的耕種技術下,最主要的生產力是人,對方當然要圍繞著這兩點做文章。可是先生也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有沒有可能調和這個矛盾?”
“能!”姜田肯定的說到“其實現在就已經呈現出這種趨勢,所以田懷古提議兼并天下無主之地也是明白這是大勢所趨。”
憑借著農業技術的提升,尤其是肥料的使用,使得宋朝獲得了更多第二、第三產業人口,后來才有了大宋的經濟繁榮,在姜田原來的時空,也正是有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工商業,才造就了生產力第一的世界工廠。
那姜田在這個時空里,有什么辦法解放人口呢?目前還無法生產出任何一個品種的化肥,沒有肥料的支持就只能在生產工具上著手,這也是宋老頭的科學院里,關于農業技術研究最多的內容。
根據史料記載,明代因為鼓勵開礦冶煉,哪怕是明朝經濟最低谷的時候,咱們的鋼鐵產量都是世界第一,可是因為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這些鋼鐵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整體上鋼鐵的價格還是居高不下。
而北伐期間,張韜為了保障軍械供應,命宋應星改良煉鋼技術,并大規模普及高爐冶煉(土法小高爐),使得這個時代鋼鐵產量僅江南幾省就達到了前明國的產量。現在更是增長到了以前的兩倍,達到了接近三十萬噸的產能。
這么多的鐵,如果不找個好的銷路整個行業會產生過剩性的萎縮,鐵價也是達到歷史最低水平,于是姜田就想著怎么利用好這些鋼鐵來提高農業水平。
姜田的做法就是改良并普及新式的鐵制農具,其實這件事張韜以前也在干,畢竟論起種地的水平,十個姜田也趕不上一個張韜,可就算新式農具已經很廉價,但大量的小農還是買不起,而大地主又不用自己采購農具。所以效果并不明顯。
而姜田采用了另外一種辦法,他來到天津發現這個情況之后,便自掏腰包購買了一批純鐵打造的新農具,然后在皇莊掛牌出租,價格低廉之外還負責維修。沒錢沒關系,可以先賒賬然后秋收再算,人手不足沒關系,自己查抄了那么多的丐幫成員都是好勞動力。
這樣一來不僅一個家庭可耕種的土地變大了,本來需要十幾天才能干完的活,幾天就能完工,多出來的時間還可以去各個工地上打份日結的短工,大有另一個時空改開時,忙了回家種地,閑了進城務工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