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學派除了繼承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學術理念,出了很多熱衷科學探索的學者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為理學忌憚的就是在明末實踐類似社會主義的治理結構,這豈能不讓其他儒生群起而攻之。
也難怪張韜會對這個學派如此看中,雖然他們的試驗還十分原始,理論上也假托佛教眾生平等的論調,但至少也算是對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只是后來被整個士紳階層聯手扼殺了。清朝在入關之前本身就是奴隸制,更不可能喜歡這種包衣和主子平起平坐的學說。
被姜田發現的泰州派門人就是匯明書齋的老板羅木陽,因為這人太過特立獨行,所以姜田便留意上了,并且一番調查之后得知他本是泰州派的傳人,但自己的恩師遭人陷害而冤死獄中,他本想進京趕考走進權利中心之后,再為老師平反,誰知天下卻已大變。
這就解釋的通他為什么會有后來的那些行為,反正天下都已經不是明朝朱家的了,自己的仇人也因為是東林派系而遭到打擊,對于他來說心灰意冷之后開個書齋傳播一點心學的知識,就成為了最終的生活方式。
姜田決定暫時不點破他的身份,想看看他究竟來此干什么,如果只是學習一下新學的知識,然后還回他的書齋當個小老板,就說明他除了學問已經別無所求。而如果他參加了這一次的公務員考試,就說明此人還是有一展所學的野心。
雖然扛了一個校長的名分,可姜田的工作重心畢竟不在教學上,他只需控制好教學內容就行了。至于哪些是主要的工作,據前來觀摩學習的張環總結,那就是在新的執政官僚體系建立起來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姜田的主要工作。
比如正在召開的招商引資大會,誰也不知道這會應該怎么開,姜大人只能親自上陣,帶著一幫還算年輕機靈的文吏主持,希望通過具體的工作使這些人快速適應新的工作要求。
值得欣慰的是,因為知道自己將來的命運是和新政捆綁在一起的,這些人工作起來也就能認真細致的去執行每一個命令,能理解的要執行,不能理解的也要執行,在執行中加深理解。
聰明的當然知道這是千年未有的良機,中國歷史上不乏各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傳奇故事,朝堂上的大佬致仕還鄉時也總是說一句臣起于毫末……
但是真的細究起來,這些人真的都是社會最底層嗎?說一鼓作氣的曹劌,雖然窮但也是士族出身。本身就和其他農民不一樣,在當時有受教育的特權。至于出現科舉之后,雖然有了一個窮人上升的通道,可是到了明末,這條路越來越多的被官紳階級把持,窮人讀得起書嗎?
之所以說姜田的新政是千年未有,是因為這是第一次打破了身份階級的限制,理論上三教九流都可以通過學習與考試來改變命運,作為官與民之間的銜接,這些小吏能最先發覺到這其中的巨大機遇。畢竟窮人依舊還是不能供養孩子讀書,而他們卻有這個財力與意愿。
這次的招商引資會還是在衙門里開,在這個單辟出來的會議室里,越來越有后世的風格,一群衣冠楚楚的商賈圍坐在一個巨大的新城規劃沙盤的周圍,主位上則是姜田帶著自己的一眾跟班,當然張環絕對不會放過這個觀摩的機會,也跟著一起來了。
本來這些商人們已經習慣了姜田的平易近人,正主沒到之前,也是一個個相互寒暄著好似多年不見的老友相聚。但是當門口的小廝報唱太子殿下駕到的時候,這幫人先是一愣,然后也甭管正在干什么,一律七扭八歪的跪倒在地。
吳遠倒是沒有什么感觸,反倒是覺得這幫人跪的也太不整齊,實在是沒有禮數。可姜田就只能苦笑了,看來在自己眼中屬于問題兒童的張環,畢竟還是這個國家的儲君,和自己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等姜田他們都落座之后,原本還有說有笑的商人們一個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