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監國元年三月四日,唐寧率領五百余艘的龐大船隊,六萬兵力進遼東灣抵遼河口岸。
隨即,唐寧親率四萬兵力登陸,然后北上。
余者兩萬兵力,以吳三桂關寧軍一萬兩千人為主體,另附三千新軍,五千白桿兵調頭南下。
為什么不先在山海關背后登陸,反而舍近求遠的在遼河口岸登陸四萬人,再讓另兩萬人南下呢?
原因很簡單,為了出其不意。
唐寧此行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一個是山海關,另一個自然是清廷所謂的龍興之地,陪都盛京。
相比于山海關,盛京的地位自然更加重要。
如果先讓吳三桂在山海關背后登陸再發起襲擊,唐寧自己所率領的主力肯定還在海上。
山海關先一步遇襲,清軍很可能會第一時間通知盛京守軍做好防御,還有沿途的清軍各據點,必然會帶來很大麻煩。
何況山海關的防御主要是防御北方南下之敵,如果從背后發起攻擊,就算不是突襲,也不會帶來多大的麻煩。
所以在出發之前,參謀部就認為要想出其不意的攻占盛京,這個時間差就很重要,要讓清軍來不及反應。
先從遼河登陸,再順勢拿下蓋州衛、再北上攻取海州衛、東寧衛,直逼原沈陽衛,就是現如今的盛京。
如果順利的話,等吳三桂向山海關發起攻擊的時候,唐寧部主力恐怕已經打到了盛京城下。
因為清廷入關之后,為了盡快的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大明殘余勢力等反抗力量,將八旗主力部帶走了。
多爾袞之所以敢如此做,是因為周邊的勢力早已經被八旗軍打服了,沒了威脅,保留一兩萬兵力駐守一些重要衛所,即可保遼東安無虞。
就算出現什么突發事件,從京師再調兵北上支援,也完來得及,因為沒有人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將遼東的八旗軍打垮。
當初在入關之時,新軍的名頭甚至都沒人聽說過,所以也根本不會有人想到在兩年之后,會突然有這樣一支軍隊千里迢迢率領那么龐大的船隊北上。
哪怕后來在新軍聲名逐漸鵲起時,也沒人往這方面想。
因為遠征遼東,不是靠一兩萬人就能夠做到的,當時唐寧手上能夠抽調的精銳也頂多只有兩萬人。
那么點人,唐寧怎么敢幾千里北上,不怕后路被人端了?所以那時的唐寧也只是以陸路進攻為主。
但是,唐寧率軍從福建北上之后,形勢變化得太快了,先是擊敗阿濟格部,又陸續收復吳三桂、明安達禮、大部闖軍。
甚至還借來了能征善戰的白桿兵、狼兵。
可即便如此,也沒人想到,唐寧聚集這些精銳的目標是遼東。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唐寧很可能是準備從山東登陸,對多鐸、滿達海、濟爾哈朗等部實行包抄。
另一種可能是在北直隸登陸,直接威脅京師,但可能性相對前一種情況要小很多。
畢竟京師的防御太嚴了,憑幾萬兵力想要攻下防守嚴密的京師,很難。
當初先帝率十萬精兵繞過錦州、寧遠分三路突入關內,直逼京師,最終也沒能成功攻下京師,隨后多次入關也依舊沒有攻破京師。
而當時的守城明軍,怎么能與如今的大清精銳相比?
現在新軍只在部分戰場占據主動,只要唐寧不傻,就不會冒這般大的風險,一旦失敗,那后果就非常嚴重。
也許有的人心中可能閃過唐寧會不會北上遼東的念頭,但即便有這種念頭,也會立即閃過去。
原因很簡單,現在對大清來說,關內的事情才是重中之重,大清不可能因為唐寧有去遼東的可能,就提前一步將為數不多的兵力派往遼東。
萬一將兵力抽走了,唐寧的目標就是迂回包抄或者直逼京師,那就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