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的一些重臣被安排完備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一筆清廷的遺產,就是八旗軍了。
當初,唐寧向代善說過,自己會組建騎兵師,而八旗軍也會被收編其中,他沒有打任何折扣。
他將手上掌握的所有騎兵都整編起來,再擴充一部分,準備組建二十個騎兵師,從騎一師一直到騎二十師,每師滿編一萬人。
騎兵師的來源主要有五部分,關寧軍、原大順軍騎兵、原三順王部騎兵、八旗軍、蒙軍。
其中,以八旗軍的數量最多,有七萬人,畢竟滿州族本就是游牧民族,幾乎人人善騎,上馬之后人人可當騎兵。
而大順軍,空有龐大的數量,但騎兵數量卻不多,只有五萬余人。
然后是關寧軍不到兩萬的騎兵,三順王的降軍也有不到兩萬的騎兵,蒙軍現在主要是科爾沁的西魯特氏,有七千余人,還有隨清軍一起投降的不到一萬人,一共一萬五千余人。
既然是來自不同的部分,分歸幾個民族,為了更方便的控制管理,每個師當然不能讓同一歸屬的部隊存在,特別是八旗軍,都需要打散。
其在一個師當中的最大建制,只能是團,方便節制和管理。
這樣混編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互相促進。畢竟由于以往的一些因素,漢滿之間,想不競爭都難。
而二十個師的師長,除了明安達禮一個蒙古人,其他師長,暫時都只能以漢人為主。
為何明安達禮能夠獨特一些?畢竟新軍中的蒙古兵一共加起來才兩萬左右,比之更加善戰的八旗軍要少好幾倍。
這自然是唐寧對明安達禮的看重,同時對其識時務的回報。
重用明安達禮可以給蒙古其他各部樹立一個榜樣,讓他們更加放心的歸入大明的懷抱。
而且蒙軍暫時只是占很小一部分,就算讓明安達禮直接指揮一個師,唐寧也不擔心他能生出反叛之心,反叛了也翻不出多大的浪來。
而漢人師長幾乎都是從關寧軍、大順軍中提拔。
因為通過長時間的征戰,這兩支軍隊是除了新軍之外,最為唐寧所信任,也誕生了不少優秀的將領。
當然,唐寧也沒有完斬斷八旗軍將士的晉級之路,他一再強調,軍中用人,除開一些情感因素之外,最看重的,還是軍功。
只要戰功卓著,未必不能晉升。
八旗軍將領現在最高的職位是團長,但只要其真心為大明效力,有卓越戰功,其所在的團完可以從原建制中抽離出來,然后再以其團為骨干,擴編成一個師。
在騎兵師整編完備之后,唐寧又向步兵下手了,進一步進行精簡,只保留六十萬。
這一裁,就裁了四十多萬人,當然,唐寧不會直接將人用完就扔,他們都會被編入當地的治安保衛團。
如果他們愿意響應號召進入關外安家,可以獲得比普通百姓至少多一倍的土地補償。
這個政策可是非常受歡迎的,畢竟他們當中大多數也都是普通農民起義的,是受土地兼并的禍害,受沉重賦稅的壓迫,走投無路才將手中的鋤頭變成了刀槍。
現在遷往關外,三年之內免除任何賦稅,更沒有徭役,三年之后,每年的賦稅也會遠遠低于崇禎一朝。
所以,在老家沒有自己土地的百姓,還是很愿意響應號召,去往那些會分發土地耕種的地方,比如關外。
畢竟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有土地,就有糧食,有糧食,才能活命。
于是,一次人口大遷移開始悄然進行。
接下來的一年中,大明沒再進行征戰,而是身心的穩定國內發展,扶持農業,鼓勵商業,加強對東北的控制和穩定。
在農業上,大力鼓勵種植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耐旱、耐貧瘠,而且產量高的農作物。
只要愿意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