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察哈爾被明軍面占領之后,與科爾沁部相鄰的巴爾虎自知不是大明的對手,也迅速歸降。
與陜西相鄰的鄂爾多斯也跟著投降,唐寧立即發兵東土默特和西土默特。
西土默特人口若十五萬人,東土默特人口若二十萬人,而明軍分別出兵的兵力都幾近其總人口數。
而且,兩部并不相連,中間被葉爾羌汗國的吐魯番隔開,無法互相支援。
其唯一的優勢,恐怕就是防御縱深了。
在與明軍的幾次交戰接連失敗之后,東西土默特都選擇不斷遷移,直到退無可退,便先后向大明歸順。
直至,大明已經與實力最強的北蒙喀爾喀部在東部、東北部和南部接壤。
其實,在明軍進攻土默特部時,喀爾喀部就在商討是否對土默特部進行援助,拖慢明軍占領土默特部的速度。
但是,喀爾喀部和察哈爾部一樣,并非鐵板一塊,內部也分成了幾個部落,分別是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和車辰汗部。
察哈爾部的實力也很強,但是與明軍交戰之后,迅速潰敗,察哈爾親王阿布奈只帶不足千騎逃到喀爾喀部。
當初,八旗軍的悍勇喀爾喀部是知曉的,可現在連滿清都被強勢崛起的明軍打敗,并將其收編。
如今明軍兵強馬壯,即便實力也很強大的喀爾喀部在是戰是和方面,也無法達成統一,所以在援助土默特部的事情上就耽擱了下來。
可即使到了現在,明軍即將兵臨喀爾喀部,是戰是和的態度,依然不甚明了。
唐寧很清楚,蒙古騎兵的實力并未有太多的下滑,曾經那么強大的蒙古,連人數要少得多的,同樣是游牧民族的滿州人都打不過。
其根本原因就是其內部的分裂,被拉攏,被各個擊破,內部還因為各種原因互相爭斗。
這也是整個蒙古實力下滑的主要原因。
所以,就要趁其內部分裂之時,要盡快將其統一。
正史中的事實證明,統一的蒙古很可怕,比如幾十年后統一的準噶爾,給清廷造成了莫大的威脅,要知道,那時還是清廷最強盛的時期。
所以,不能讓蒙古內部統一起來,不能給其統一的時間。
于是,在征服土默特后不久,唐寧立即下令分別從東部、東北部和南部三個方向向喀爾喀部發兵,總兵力近五十萬。
首先處于明軍兵鋒之下的是相對弱小的車辰汗部,在得知明軍發兵后,車辰汗第一時間向相鄰的,也是最強大的土謝圖汗部求援。
土謝圖汗部第一時間援兵三萬,同時又拉上喀爾喀西部的札薩克圖汗部,但薩克圖汗部只象征性的出兵一萬。
顯然,札薩克圖汗部現在不在明軍兵鋒之下,而喀爾喀部地域遼闊,明軍要威脅到札薩圖汗部還很遙遠,出于某些目的,札薩克圖汗首領成袞想借助明軍的力量消耗另兩部的實力。
特別是土謝圖汗部,兩部相鄰,互相之間的恩怨可不少。
而土謝圖汗部實力更加強大,札薩克圖汗部經常吃虧,現在這么好的機會,削弱土謝圖汗部的力量,自然對札薩克圖部更加有利。
所以,成袞還命令派出去的萬人盡可能的保存實力。
土謝圖汗部首領袞布自然明白成袞的用意,但現在他卻沒有辦法,還要對成袞盡可能的拉攏,不然的話,一旦成袞躲在后面鬧事,那問題就大了。
袞布按照阿布奈的建議,不要主動去進攻明軍的步兵空心方陣,更不要輕易與明軍進行決戰,要盡可能的利用喀爾喀部廣闊的地利優勢與明軍進行游斗。
喀爾喀部想要取勝的唯一方式,就是拖,拖的時間越長,明軍撤退的可能性就越大。
畢竟明軍出兵五十萬,每天的各種消耗都是巨大的,時間一長,剛穩定兩年多的大明財政必然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