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盧植的學生,這些年也都是隨著盧植在洛陽廬江跑。
三個學生中,最年長的,是公孫瓚,表字伯珪,遼西令支人。
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最喜歡的,還是學習兵法韜略,且對于戰事頗有自己的想法。
對于這一個學生,盧植很是器重,在兵法,尤其是騎兵的戰術上,給予了公孫瓚很多的指點。
而公孫瓚也并沒有辜負盧植的培養,已經對于組建騎兵,對抗外胡一事,有了初步的規劃。
盧植的第二位學生,是劉備,表字玄德,涿郡涿縣人。
劉備此人也很不簡單,乃是漢室宗親,弘毅寬厚,韌勁很足,盧植沒有小看這人。
可惜的是,雖是盧植的學生,但劉備卻是不喜讀書,更好紈绔。
因劉備頗有城府,處事不凡,又有他叔父劉忠劉元起的關系和費用,盧植也就收下劉備作為學生。
至于盧植的第三位學生,乃是劉默,表字德然,與劉備是從兄弟,劉元起之子。
劉默人如其名,性格安靜,沉默少言,為人寬和厚道,又甚是喜好讀書,很受盧植的看重喜愛。
可以說,在學識上邊,也就劉默合乎盧植的要求。
雖然劉默的資質不是頂好的,但人很忠厚,盧植也是對劉默多加培養。
這一次,聽聞了漢軍新敗,鮮卑進犯幽并兩州,三人都很是擔心家中情況。
因此,盧植既是從朝堂得了消息回府,自是要跟三人說說,免得三人繼續憂思。
與此同時,盧植也是想要考考三人,對于這次戰事的一些看法。
待到三人近前來,恭敬地行禮,盧植直接開口說道“幽州戰事已定,鮮卑外胡俱被趕出,令支和涿縣都很平安。”
聽了這個好消息,三人互相對視,都放下心來了。
這時,盧植捋了捋唇角那里的胡子,咳了一聲,問道“鮮卑屢次進犯我大漢,你們三人,對于此事有何看法?”
聽到盧植的問題,三人都低頭沉思起來。
他們對于鮮卑進犯,全都很是恨惡。
每每聽聞這樣的消息,他們都要為家中親人擔憂不已,只恨不得殺了那些膽敢犯境的鮮卑人。
可如今先生盧植這般問了,他們也知道,這是盧植在考他們。
公孫瓚是個急性子,令支和土垠那里,又是常年受到鮮卑的威脅,他對于鮮卑著實沒有好感。
因此,公孫瓚率先回道“先生,若是學生手下有騎兵的話,學生定要好好訓練,不單要殺退膽敢進犯的鮮卑人,更是要殺得那些鮮卑人膽寒,不敢再來犯我大漢。”
這一切,確實是公孫瓚的想法。
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公孫瓚跟著盧植,才會重點學習兵法謀略,尤其是騎兵戰術。
公孫瓚的答復,都是在盧植的意料之內。
以暴制暴,也是一種對敵的方式。
但是,這并不能完全解決鮮卑的問題。
如此行了,或許可以一時震懾住,但鮮卑那里可不會完全臣服。
不過,公孫瓚有公孫家族作為后盾,出仕是遲早的事情。
到時候,沒準公孫瓚真的能夠組建一只強悍的騎兵,與鮮卑人對抗。
因而,聽了公孫瓚的話之后,盧植只是點了點頭,暫未做回復,而是看向了劉備。
劉備這人的心思,在三人中是最深沉的,盧植很想聽聽劉備的看法。
只不過,劉備還在沉思,反倒是劉默先抬起了頭。
于是,盧植先問向了劉默,想要聽聽這個孝順學生的心思。
先是恭敬地行了一禮,劉默才溫和說道“先生,學生卻是覺得,鮮卑人至今還都是外胡蠻人,并未開化。若是能夠加以恩待,輔以教化,或許能夠止住邊境常年的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