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片紅線就是后世的雙鴨山、雞西、鶴崗、七臺河等地,俱是heilongjiang著名的煤礦產地,其煤炭儲量在國都是拔尖,其對于東北的重要性,完不亞于老溝金礦。
采礦的人手,是那五萬難民。
這些人沒有房屋田地,留在齊齊哈爾也是難逃一死,不如就去煤礦上碰碰運氣,礦上至少能吃飽了,守著煤炭也不用擔心受凍,至于今后房屋土地之類的事情,等能活下來再說吧。
抱著這種心態,難民們紛紛的答應加入采礦隊伍,齊齊哈爾的難民壓力終于得到緩解,而且還得到了穩定的煤炭供應,可謂是一舉雙得。
剩下的五萬兩銀子,胤祚都用來找蒙古諸部采買牛羊和李朝采買粟米、棉衣了,這些東西被運往齊齊哈爾之后,也不是無償向難民們發放的,而是要難民們以來年的收成為擔保賒買。
這樣,齊齊哈爾也能早早的收回一些錢糧,盡快把欠銀行的銀子換上。
康熙可威脅了三月份革胤祚的職呢,萬一下一任齊齊哈爾副都統不認賬,那銀行可就要虧大了。
至于胤祚自己手里的這十萬兩銀子,被用于開辦了一家以民間手工業為主的產業,名叫“百事行”,主要經營各種民間手工業,如打鐵、成衣、紡織等,吸納民間的手藝人進入其中,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使得原本各自為政的民間手工業連成一體。
短時間看,這樣的商業結構松散脆弱,而且投資高、回報慢;但是長遠來看,這樣卻能強行打破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
比如一個婦人家織出的布匹,各種成本加起來肯定要高于百事行的織布,質量也相差甚多,因此就會她就會傾向于去百事行購買,如此一來消費的需求就會上升。
在消費的刺激,貨幣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而有一技之長的人,為了獲得更多的貨幣,就會加入到商品經濟的社會中,或者出售商品,或者勞務,以此來獲得更多貨幣,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
此消彼長之下,商品經濟會發展,社會分工會加劇,自然經濟的壁壘就會被打破!
歷史上,中國的自然經濟一直持續了鴉片戰爭之后,隨著價格低廉的洋布涌入才被逐漸打破的。
中國手工業界向來是壁壘森嚴,都是小作坊式的發展模式,憑借師徒傳承延續,同行業的競爭關系雖算不上激烈,但是想要一起合作,就千難萬難了。
不過這一切,在胤祚銀子開道的萬能方法下,就都不是問題了。
二十萬兩銀子一到,頓時胤祚的煩惱化為烏有,這就是資本的力量,二十萬兩銀子就可以顛覆三十萬人的命運。如果是二十億兩白銀,就能顛覆社會存在乃至意識形態。
人類歷史的發展,離不開資本力量的推動,這股力量無形的,卻又是無往而不利的。
進入十月份的之后,胤祚在蒙古各部盟采買的五千頭羊抵達了齊齊哈爾,部宰殺,羊肉熏制起來以備后用,羊皮加工成皮襖。過了幾天,李朝的一萬石糧食和一萬件棉衣抵達齊齊哈爾。
一時間齊齊哈爾熱鬧非凡,官府的小吏化身貨郎,走街串巷的兜售糧食和衣物,前來購買的百姓要么就用銀兩銅錢支付,要么就以來年的收成擔保賒賬。
而在胤祚的命令之下,這些物資都是平價賣出的,官府沒有賺一分銀子。
雖然物資的短缺依然存在,但好歹能撐住許久了,胤祚大感寬慰,胸口一塊大石落地,也換上了便裝,出門看看。
現在齊齊哈爾的街道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簡直比平時過年還熱鬧,街上除了官府小吏之外,兜售其他貨物的商販也是極多。
齊齊哈爾在周邊大肆采買糧食衣物的消息,散布了出去,很多人都從其中看到了商機。
有來自興安嶺的獵戶販賣皮革、狍子肉的;有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