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團在三山屯停留了三天之后,就繼續起程了。
對這一趟旅程,胤祚心中總是有些不妙的感覺,因此把自己手下的三百綠營軍和五百八旗兵都帶上了,關鍵時刻還能預防不測。
張希載被胤祚留在了三山屯城,并叮囑谷行一定要看好他,他是這次談判的重要籌碼,不容有失。
會談的地點定在了李朝境內的咸興府,距圖門江邊境五百里左右,咸興府是咸鏡南道首府,也是李朝北方的重鎮,選擇這里進行,足見李朝對此次和談的重視。
本來按胤祚的意思,兩國和談,就要在邊境上隨便選個城市即可,這也是國際上的常用作法,但據說朝鮮國王李焞要親自前來,所以會談的地點就不能隨意選定了。
本來胤祚認為大清就夠落后的了,但進入了李朝境內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落后。
一路上隨處可見面有菜色的饑民,光著屁股的孩子隨處亂跑,大人的衣服也滿是補丁,婦女們也要在田里幫著干活。現在已經是隆冬時節了,街頭田間時不時就能看到凍死的乞丐。
車隊周圍,到處都是連綿的荒山,好不容易出現的平原,哪怕只有兩三畝的大小,也種上了糧食。在半山腰的地方,可以看見殘破的村寨,多是由樹枝木材搭建而成的,像極了難民住的窩棚,磚瓦房一座都沒看見。
一路上最讓胤祚受不了的,就是腳下這破路,大清的道路是夯土而成的,雖然一下雨就變得泥濘不堪,但好歹算是平坦寬闊。
李朝的道路就是在荒草中的幾道車轍,讓胤祚見識到了什么叫做“走得多了就成了路”,顛簸不平也就罷了,還七拐八拐。
加上一路上山地頗多,經常要五千多人排成一字長蛇走山路,最窄的地方僅容兩車并行,而山路的那邊就是懸崖。所幸一行人都安然通過了。
道路難行!等到了咸興府之后,已經過去半個月了。
不得不說,咸興府這座李朝北方重鎮,建的幾乎可以等同富??h了,城里也能看見穿著整齊衣物的百姓,周圍的房屋也都是磚瓦建成。
這就是李朝的國力嗎?胤祚在馬車中,挑開了車簾仔細打量,這里人民的生活和江北岸的鮮族人簡直是天壤之別。
一個人民生活水平如此之低的國家,有了銀兩最先想到的事情,居然是向北方進軍?
胤祚不禁有些好笑,這樣一個國家,就算有二十萬大軍又如何?就算百姓再齊心又如何?哪怕將領再英明又如何?
在絕對的生產力面前,一切都是虛妄。
“驛館已到,請天朝使者歇息!”一個聲音高喊道。
胤祚從馬車上走下來,驛館不由讓他眼前一亮,雖不說雕梁畫棟,卻也是難得的華美了,就算和京城的宮殿比,也不誠惶多讓。和周圍的民居比,更是云泥之別。
進驛館之前,胤祚叮囑了車夫幾句,一定要讓拉車的馬匹吃青儲飼料,另外車架不能讓李朝的人經手。畢竟是他的重要座架,大意不得。
“殿下,這座驛館是當年,朝鮮迎接太宗皇帝的使者修建的。”吳澤作為胤祚的李朝顧問,一路上一直在給胤祚講解,“用料規格都是按照修建王宮的標準,只用來接待我大清的使者。”
胤祚心中不禁鄙夷更勝,這種只用于外交的面子工程,即勞民傷財,又毫無意義,不愧是后世那個國家的祖宗。
“吳澤,這朝鮮為何依舊如此貧窮???”胤祚不由問道。
吳澤想了想道“依在下之見,第一,是朝鮮農業落后,雖宜種稻米,但水利不便,農田產量極低,百姓們日常生活都是以糧食作為貨幣的,銀錢都極少使用。第二,就是朝鮮從前明萬歷年間起就戰亂不斷,前有倭寇大舉來攻,后有我朝大宗皇帝兩次討伐,李朝死傷極重,元氣大傷?!?
吳澤說得這幾場大戰,胤祚都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