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京城內的積雪已化去了大半,經過一夜的嚴寒,又結成了冰,留在地上,抬轎的人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在冰上行走,以免腳下一滑,驚動了轎子中的老爺。
天色未亮,皇宮門前已聚集了無數的轎子,宛如停車場。
官員們從轎子中走出,彼此打招呼,一同上朝,向乾清門走去。
皇帝上朝不是在太和殿,也不是在乾清宮,而是在乾清門前的空地上,又稱作御門聽政。
漸漸靠近乾清門,官員們也愈加肅穆。
而陳廷敬和杜臻等一眾領頭的大臣們臉色也越發的難看,就在昨天夜里,李朝來了兩份國書,四百里加急送進的京城。
他們連夜奉詔入宮,與康熙商討了大半夜總算商議出了些眉目,今日早朝,康熙便要在群臣面前公布這兩份國書,并宣下天朝旨意。
大臣們排成兩列,站在乾清門外,宣禮太監的鞭子乍響,宮門大開,寒風中,百官上朝。
百官站定后,向乾清門前御座上的康熙行禮,山呼萬歲。
康熙讓眾臣免禮平身,然后重臣開始奏事??滴鯖]有急著將國書拿出來,一來此事關系重大,需要留到最后商討;二來,早朝上臣子先說話,這是規矩。
工部尚書先出列道“啟稟圣上,根據四阿哥所繪水文圖,臣等研究許久,擬定以開發新河道之法代替疏通舊河道,來治理渾河?!闭f著將一本奏折舉過頭頂。
康熙精神一振道“呈上來。”
康熙朝河道問題是一件大事,百姓生活耕種,商賈們販賣交通都離不開河道。早在康熙即位之初便將“三番、河道、漕運”書成條幅懸掛在宮中大柱之上。
八年前,康熙曾命靳輔為河道總督,治理黃河、淮河,大有成效,現在朝廷在河道上最大的問題便是渾河。
渾河又稱小黃河,流經京城附近時常常淤塞成災,不僅影響漕運,連帶著河道周圍土地也成了斥鹵之地,百姓流離失所。
朝廷每年為疏通渾河河道花費十幾萬兩銀子,卻年年收效甚微。
這也有了四阿哥在康熙壽宴時進獻水文圖的事情。
內侍太監走到御階下,將工部尚書的折子呈給康熙。
陳廷敬則閉著眼睛盤算起國庫里還有多少銀子,夠不夠工部尚書的宏偉計劃,當然,他作為戶部尚書,最希望的便是康熙否了新修河道的計劃。
自康熙即為以來,先有鰲拜之亂,再有三番、臺灣、俄國、李朝、準格爾輪番作亂。國庫里銀子鮮有超過一千萬兩的時候。
陳廷敬好歹也是個讀圣賢書的讀書人,自打當了戶部尚書之后,天天為阿堵物發愁,也多虧他主政戶部,大清財政才撐得下去。
康熙看了許久,放下折子道“此事朕暫且罩準了,著工部、戶部及河道總督于成龍擬個條陳出來?!?
陳廷敬心中一陣哀嚎,但也只能硬著頭皮出列道“臣遵旨。”
工部尚書退下后,百官無事可奏。
康熙看似隨意的道“諸位愛卿無事了嗎?朕這里還有一件事,昨天夜里,李朝呈來兩封國書,諸位愛卿聽聽?!?
康熙給內侍太監使個眼色,早就準備好的太監拿著李朝國書出來,通讀一遍。
讀完之后,大臣們還算平靜。
太監又開始讀第二封。
兩份國書一是李超國王寫來,一是李朝世子寫來,所述內容完不同,但目的卻都一直,那就是讓清廷出兵,幫助李超平叛。
兩份國書讀完,大臣們頓時議論紛紛,畢竟兩份國書出入太大,而且一份是爹打兒子,另一份是兒子打爹,未免可笑。
這時兵部尚書杜臻出列道“皇上,兩份國書不論哪份所言為真,都乃李朝內亂,我們不應貿然出兵,坐山觀虎斗方為上策?!?
理藩院尚書周泰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