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防守,通州以北,駐防的是三萬綠營軍。
隆科多親率禁衛(wèi)驍騎營及火器營,共三萬五千余人,駐防八里橋附近。
雍正雖不見蹤影,但料想應(yīng)率領(lǐng)其余禁衛(wèi)在通州或是京師坐鎮(zhèn)。
整個清軍戰(zhàn)線呈一條長龍,自西北向東南分部,橫亙近六十里。
看來是敲定了借助運河消極防守的戰(zhàn)略。
新軍大營駐扎在距離八里橋四十里外的煙郊店。
營帳之中,胤祚看著沙盤,怎么看怎么覺得這一幕分外熟悉。
在一百六十年后,另一個名叫僧格林沁的清軍將軍,面對進逼京師的英法聯(lián)軍,也是率部在此駐防,而后遭遇慘敗。
在那場史稱八里橋之戰(zhàn)的慘敗中,英法聯(lián)軍傷亡十余人,而滿蒙聯(lián)軍傷亡過半,只此一役,震驚中外。
只是現(xiàn)在的清軍,沒有腐化到清末那么不堪。
新軍也未必能強過百余年后的英法聯(lián)軍。
此戰(zhàn)能否復(fù)制八里橋之戰(zhàn)的戰(zhàn)果,還未可知。
沙盤之上,一條自西北流向東南的運河橫亙其間。
運河西側(cè)不不遠,是一座大城,此城既是通州,距通州不遠,還有一座更大的城市——京師。
在運河邊,擺著一長排的清軍士兵,其中八里橋附近的清軍尤其密集。
而運河?xùn)|側(cè),代表新軍的人馬則顯得少得可憐,兩個馬形的雕塑正脫離大營游弋,這是偵查的敵情的三營和二營。
這個沙盤是隨軍筆帖式以1:20000的比例制作的。
其上的每一處地勢地貌,都經(jīng)過了騎兵營的現(xiàn)場勘查,可謂精確無誤。
八里橋周邊,每一處適合排兵布陣的地形,都被插上了紅旗示意。
巴海指著八里橋附近道“王爺,清軍人數(shù)雖多,但排列分散,八里橋附近僅有三萬五千余,與新軍兵力相當。末將以為,應(yīng)以主力突襲八里橋,進而取通州。清軍中軍被破,被我軍分割兩端,唯有潰退后撤。我軍便可直取京師。”
谷行也道“王爺,八里橋長約五十步,寬十六步,其下河段寬四十步,我軍可借助炮火及排槍掩護奪橋。”
胤祚問道“這條河水文如何?上游看過了嗎?”
呂康實道“此河名為通惠河,是京杭運河的北段,最早是元代挖掘的運河,河上有水閘24座,以節(jié)制水流,便于行船,此河水文平緩,無洪澇之患,每閘之間水面相差不大,縱使所有閘一齊放水,也無法讓河水蔓出河岸。”
胤祚又問“費揚古行軍至何處了?”
巴海道“未入東口,殿下,趁著敵軍尚未合兵一處,現(xiàn)在正是攻敵的大好時機。”
胤祚閉上眼睛,將所有信息在腦海中過了一遍,只覺再無遺漏。
許久之后,胤祚睜開雙眼,眼神之中滿是堅毅。
“傳令下去!明日總攻八里橋!”
……
與此同時,太廟,奉先殿中。
雍正皇帝一身戎裝,跪在列祖列宗的靈位之前。
“列祖列宗在上,愛新覺羅氏子孫胤禛(zhēn)啟稟,反王允祚不尊輿制、私設(shè)工商、攫略金銀、擾亂民間,致我大清天下紛亂,社稷傾覆。
子孫胤禛幾番勸誡,未見足效。
而今其竟挾兵作亂、進逼京師,欲改天地于一役,棄祖宗訓(xùn)誡于不顧。
子孫胤禛,自當為保我大清之江山御駕親征。
胤禛當效仿先皇漠北之役,討叛逆于國門,建萬世之功勛!
子孫胤禛不肖,往先祖在天之靈保佑,祝胤禛平寧叛逆,還大清朗朗乾坤!”
說罷,雍正叩首,而后起身離開奉先殿。
太廟之外,萬余禁衛(wèi)橫刀立馬,氣氛肅殺。
雍正自太廟而出,只見眼前將士皆目光炯炯的看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