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的借口。
凡是反對改革的大臣,統統被罷官奪爵,其名下田產充公。
民間反對改革的士子,被記下名來,科舉考試永不錄用。
至于哪里敢借機反叛,瘋狂擴軍的大清新軍便鎮壓到哪里。
刁民造反鎮壓刁民,軍隊嘩變鎮壓軍隊。
幾乎是當今世界最強戰力的新軍,拿來鎮壓叛亂簡直是大材小用。
幾年時間里,大清各地都適應了新的社會習慣,一時間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只是纏足就如陰暗角落的一個頑疾,無論如何都難以除去。
胤祚知道,這是宣傳教育沒有到位的原因。
于是胤祚又下旨,普及全民科學教育,進行人口普查。
正巧阿依慕是個閑不住的性子,胤祚便讓她充當宣傳放足的排頭兵。
為確保宣傳力度,胤祚還改邸報為報紙,找了不少進步的文化青年來做筆桿子。
恰巧歐洲此時正在興起啟蒙運動,胤祚便借著科舉,選了幾百個有些離經叛道的士子,乘坐牡鹿號前往歐洲學習。
有心之人發現,新一輪的改革政令,都是從內閣發出的。
皇上的圣旨只是抄寫了一遍內閣政令。
最過分的是,圣旨落款,除了皇帝印外,還有內閣首輔的私印。
大清是從來沒有什么內閣首輔的,甚至沒有內閣,只有一個功能類似的部門叫做南書房。
皇帝玉璽旁出現的內閣首輔印,引的天下議論紛紛。
而后人們詫異的發現,接下來的幾年中,皇帝就像是隱身了一般,大小政令均出自內閣。
就算偶爾有圣旨發出,也都是皇上恭賀全體大清臣民新年快樂之類的不痛不癢的消息。
天下臣民紛紛猜測,皇帝是被這個內閣首輔架空了。
大清可能又出現了一個像鰲拜一樣的權臣。
這個留言流傳許久,但也隨著大清日益強盛,而漸漸為人淡忘了。
百姓們也都習慣了聽內閣首輔的命令過日子。
只有南書房的內各大臣及朝廷三品以上的大員才知道。
所謂的內閣首輔其實也是皇帝本人。
胤祚給自己刻了一個內閣首輔的章,每份政令均由內閣發出,政令上必加蓋此章,久而久之,連皇帝玉璽都很少用了。
大臣們為了此事沒少勸誡胤祚。
只是胤祚依舊我行我素,大臣們也就作罷了。
想來明朝時正德皇帝還加封自己為大將軍呢,我朝皇帝封自己一個內閣首輔也算說得過去。
乾隆七年。
準格爾突然叛亂。
胤祚派自己的親弟弟胤禵為大將軍,年羹堯為副將,率五萬新軍出征西北。
兩個月后,戰亂平定。
乾隆八年。
昔日派往歐洲的留學生們返航。
人人都是洋發洋裝,一時間成為百姓笑柄。
只是啟蒙思想也借此在大清的國土上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