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的生活。
其中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楊起隆組織親信舉火起事,自稱“朱三太子”朱慈璊,年號“廣德”,但旋即失敗。
部下八旗家奴黃吉、陳益以及其他三十余人在鼓樓開會時,被家主檢舉,清廷派兵包圍,楊起隆不得不提前兩天起事,失敗。
失敗后,楊起隆潛逃,至今也沒有抓到。
但在康熙十九年在陜西漢中、興安一帶又有一個自稱朱三太子的人,秘密進行反清活動,但依舊未能將該人捕獲。
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夜,漳州人蔡寅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率“白頭軍”數萬人起事,然后活動于南靖、長泰、同安等縣山谷間。
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有人詐稱明皇子起事。
康熙十八年八月受命平定三藩的定遠平寇大將軍、安親王岳樂在湖南武岡州楓木嶺俘獲了傳說中的明太子。
十二月岳樂奉旨將明太子解送京師,加以殺害,不過據悉非“朱三太子”本人。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從杭州歸途經過南京謁明孝陵后,諭大學士等“訪察明代后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
這是公開物色明后裔,授一官職的開始。
順治年間,大清將士力對付明朝殘余勢力,無暇顧及逃匿民間的皇子。
康熙年間,部分明朝遺民以及部分別有用心者不斷以“朱三太子”名義起事,清廷也開始加緊物色抓捕。
所以當時康熙這樣的上諭,無非是使海內聞風,或有自投羅網的明裔,誘之以利翦除。
因此諸臣奉諭后,隔五個月才復奏“明亡已久,子孫湮沒無聞,今雖查訪,亦難得實?!?
后來康熙三次南巡,皆祭明孝陵,但再也不提訪察和授職一事了。
但作為皇子的胤禟還是知曉,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
只是很多人借著擁立他的名號從事逆反活動。
“恐怕朱三太子根本無心復國,”胤禟將手中的信件燒毀。
落日時,胤禟前往乾清宮拜見康熙帝。
康熙帝聽到其中可能與“朱三太子”有關,眼神就變得陰沉起來。
康熙帝不怕有人打著“朱三太子”形事,就怕是真的朱三太子出現。
即使清朝后宮經過幾次清洗,可誰能保證不會遺留下田貴妃留給朱三太子的人脈。
更何況滿清入關,刨除屠殺一部分冥頑不靈的官員,更多是如“吳三桂”般被詔安。
胤禟低著頭,不看著康熙帝,生怕康熙帝遷怒于他。
盛怒中的康熙帝是沒有一個人敢得罪的。
就連被康熙帝捧在手心的皇太子,在盛怒下的康熙帝,也只能老老實實的聽話,即使他心底在不情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