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收割,小農戶小地主不算,大地主家里,按例是要地主開鐮,并且在開鐮之前要備好三牲供奉了香火,拜祭過才好收割。
說是這樣能保來年的收成,這個說法張震是很不屑的,豐收靠的是水肥,靠的是田間管理,要是拜拜神就能豐收,那大明就不會有饑荒了。
三百畝田,也就是小地主,三牲免了,當然樣子還是要做做的,準備了香案香火,張震簡單拜過,割下了第一綹小麥,高舉過頂,佃戶們歡呼一聲,各自開動。
這佃戶除了張震所招的碼頭力工,其家人也算。
這一家家,少的是單身漢,多的有十來口,此時男女老少齊上陣,四百來口人一起開動,三百畝田而已,辰時開動,申時就部放倒了。
此時還是村里有專用的揚場,連年災荒,加上種上之后無人看管總被饑民偷割了去吃掉,除了張震有人手看著,村上并無一家種地的,那占地四五畝的揚場也成了張震專用的了,而且這兩天已經部灑了水用石磙矼過了。
張震早看過各家長勢,不得不說,別看方玉話少,種地可是真舍得下力氣,就數他的地里莊稼長勢最好,這點毋庸置疑。
誰讓他離村子最遠呢,就是軋場,也是他最晚了。
這頭一天是要軋出一家讓佃戶對比,好安心的。
至于讓看客安心,張震早備下幾千斤大米,一日兩頓佘粥,多少有些吃的,又有專人在地邊上看著,免得饑民瘋搶糧食。
加上楊翰林在衙門呢,官府的弓兵也借來了一些,倒是不虞有意外。
這人多力量大,又是牛車裝卸,加上佃戶們懷抱著運送,只小半個時辰,三畝地的莊稼就運到揚場里松散好,三頭牛拉了石磙開始轉圈。
這饑荒連年的,牛可是北地除了豬之外最稀罕的物種,三頭牛能買來可是費了好大的力氣。
當然石磙是不缺的,這東西造出來,扔在那千百年也不壞,弄個磙鍋子就成,揚場上十多套石磙。
就在張震目瞪口呆中,就見漢子們兩人一組拉一個石磙,跑起來比那大牛還快呢。(人拉石磙軋場,我老爸在零幾年還在臨沂山里見過,作者是沒見過的,想想挺無奈的,希望現在已經絕跡了吧。)
三畝地而已,攤的又薄,近二十個石磙,哪怕是麥子稍生一些,也就是費力一些,不過一個多時辰就軋好了。
麥秸堆垛,揚場,裝斗稱重,最終測定,牛逢春的這三畝田,畝產十石零三十七斤。
這可是一千二百三十七斤啊!這還沒加上去除的一百斤雜麥的麥穗頭。
第一塊地就有十石的產量,雖然沒有了自己的抽成,張震是非常高興的,自己圖的不就是百姓吃得飽穿的暖么?區區佃租抽成不算什么。
張震堅信,這只是好的開始!
單單麥子就到了十石了,牛逢春驚喜之下,自然想為東家添彩,把那曬好的麥穗頭錘出麥子拿出來了,再稱重,八十四斤。
十一石零一斤,這個驚人的產量,別說百姓了,就是張國維也目瞪口呆,老淚縱橫的說道“就是那水稻也未有過這等產量,真是聞所未聞,聞所未聞啊!賢侄且在此地等著,我這就進京面圣,為你請功!”
說著轉身就要走,張震拉都拉不住,這么一位大官,哪怕是張震招呼人手,更無人敢伸手,只得目送其縱馬北去。
傍晚佘了粥,饑民和當地百姓帶著心頭的震撼各自散去,留了人手看好地里莊稼,張震吩咐一聲,大開筵席為佃戶們慶功。
有了牛逢春這驚人的收成為對比,此時佃戶們的心里踏實無比,就算自家地里到不了十一石,九石十石總是有的吧?這就是三千斤糧食啊!一年怎也吃不完,若是換成粗糧,十年八年也夠了,還怕饑荒?
這可比在碼頭上出苦力強多了,當那苦力,扛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