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陳詹當天就開始造炮了,他等不及炮廠的新爐慢慢烘干,直接用了鐵匠鋪的小爐,和那個叫嚴三七的爐丁開始試煉精鐵。
鐵鑄炮管對鐵的品質要求很高,這個時代煉出來的生鐵雜質含量很高,加上高爐的爐溫不夠,鐵液硅含量較低,澆鑄的時候冷卻過快,導致石墨來不及析出而得出容易脆裂的白口鐵。
這種情況會造成極高的廢品率,且鑄造出來的大炮容易炸膛,只能靠加厚炮管,或者用熟鐵包生鐵,銅包鐵心等方法來預防炸膛。
用這種方法造炮,一是成本高,二是過于耗時,三是造出來的大炮極其笨重。
秦川要做的,是提高冶煉技術,最基本的是提高爐溫,鑄造二次精煉爐煉出雜志較少,含硅較高的鐵液。
然后把龔振麟的鐵模法和羅德曼的內模水冷技術相結合,通過預熱模具或暖箱保溫等方法,控制鐵炮冷卻速度,鑄成灰口鐵炮管。
如果上述方法無法實現灰口鐵炮管,他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白口鐵變成黑心韌性可鍛鑄鐵,從而提高炮管的抗壓強度和韌性。
這幾個法子,說起來容易,但實際操作的難度會非常大,非常非常大。
鐵模和水冷管道等硬件問題并不難,難的是軟件,是溫度控制。
鐵模加熱到多少度,水冷的水流大小、速度,風冷的風速和管口大小,保溫的溫度和時間,退火的溫度和時間等,這些是最主要的問題。
在沒有相應儀器的當下,只能靠不斷試驗,要知道,羅德曼摸索了整整十年才完成具體量化和成規模鑄造。
秦川當然等不了那么久,他的優勢是知道這是可行的方法,知道原理,也知道幾個大概的方法。
最關鍵的是,他有錢、有人、有鐵料,可以無限制地投入試驗。
砸個十萬生鐵進去,應該能摸出成體系的數據了吧。
他首先要解決的,是冶鐵問題。
明朝的鐵一直是南方的鐵品質遠勝于北方的,因為南方樹木多,用木炭煉出來的生鐵雜質較少。
嚴三七在福建官鐵場干過十幾年爐丁,也算是個中行家了,他提出像煉閩鐵一樣冶煉部分精鐵,鑄造火炮和火銃的鐵料,就用木炭冶煉的精鐵,其他兵器農具之類的鐵料用煤即可。
秦川毫不猶豫就否定了這個建議,不僅因為附近木材少,還因為木炭的熱值不夠,燒不出硅含量高的鐵汁。
他要用焦炭。
黑山甚至西邊的黃姑山多得是煤炭,他只需建幾個干餾窯,把煤干餾成焦煤就行了。
焦煤擁有木炭的優點,沒有煤的缺點,且熱值比木炭高很多,能滿足灰口鐵的溫度要求。
問題就在于,這個時代應該有人懂得干餾焦炭,但嚴三七不懂,也沒見過干餾窯,不懂這東西怎么建。
秦川更沒見過,他只是前世在論壇吹水的時候學會了這種紙上談兵的本事而已,現實中讓他去著手去做的話,幾乎是一竅不通。
當然,他的優點還是家底厚,有錢有人有煤炭,想挖多少窯都行,燒多少煤都無所謂。
他當場表示,嚴三七可以隨意調用黑山礦場的資源,包括礦工、爐丁、煤炭和鐵礦,要多少都沒問題。
只要能摸索出干餾焦炭的法子就行了,把整個黑山刨空了都沒關系。
得到秦川的承諾,嚴三七當場邊拍著胸脯表示,一定會盡快弄出焦炭。
和陳詹一樣,那兩個軍器局大使都是徐光啟調撥去協助孫元化的,一個監造火炮,另一個則監造火銃的,秦川把前者撥給陳詹統調造炮,后者則全權負責制造火銃。
這人叫李學境,還很年輕,只二十五六歲左右,很機靈也很好學,秦川和陳詹等人交談的時候,就一直在旁邊安靜聆聽。
直到秦川把任務大概安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