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壞風俗的秦大管事去炮廠溜達一圈,跟陳詹探討了一會造炮的技術性問題,接著又溜達到火槍廠,跟李學境湊在一架簡陋的鉆床前面,一邊指指點點,一邊用他最新發明的鵝毛筆寫寫畫畫。
大明軍器局和兵仗局打制的鳥銃,合格率往往只有兩成,廢品率之所以如此之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材料問題,上到大小官員,下到匠役大多都在偷工減料,鐵料精煉不足,自然不容易打制出合格的槍管。
二是因為鉆床的問題,如今所用的鉆床過于簡陋,全靠熟手匠役的眼力和經驗才能鉆出槍管,根本就無法實現批量精密鉆孔。
秦川首要解決的便是鉆床的問題。
他想弄出原始的鏜床。
他并非學機械出身,但基本的原理還是懂的,最原始的鏜床無非就是一個水平工作臺,和工作臺平行的轉軸和工件夾。
在李雪靜那里呆了一晚上,秦川畫出了鏜床的粗略結構圖。
回到院子里想睡覺的時候,卻發現隔壁房間亮著燈火,進去一看,嘿,王繼宗點燈夜讀。
見秦川進來,王繼宗苦笑了一聲。
秦川大概猜得到發生了什么事,只安慰似地拍了拍他肩膀,然后回自己房間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本想去看望文小姐,順便帶著這位溫柔嬌美的女子去騎馬看風景的,但王繼宗拉住他,說最好先緩上一兩日,等文小姐緩過勁來再說。
秦川想想也是,干脆去了火槍廠。
剛進院子,李學境就迎面跑過來,說道“大管事,你要的三角尺和直尺都打造好了。”
“哦?”
秦川一聽,急忙快步走了進去。
一個鐵匠小心謹慎地將兩把尺子遞了過來。
秦川結果一看,質量還不錯,表面光滑,棱角分明,直尺兩側用墨斗線畫出直線后磨得筆直,直角尺則是用勾三股四弦五法刻出來的三角尺。
兩把尺子上面都有刻度,是秦川按照大明朝的度量中的分、厘、毫,結合后世的厘米毫米畫好,鐵匠跟著他的話刻出來的。
如今做的兩把尺子的刻度精細到毫米,長度雖然跟后世的毫米有偏差,但秦川要的只是一個嚴格的測量標準而已,跟后世的是否一樣并無所謂。
再精細的尺子是做不出來了,有毫米也基本夠用了。
確認那兩把尺子沒什么差錯之后,秦川把尺子交完鐵匠,讓他們盡快打制一批同樣規格的出來。
尺子不但用來制造鏜床,日后孟家莊所有火器和炮彈,也必須按嚴格標準制造,不許出現這個大那個小的情況。
有了尺子,秦川便馬上開始制作軸承。
當然,不是他親自動手制作,而是在旁邊指手畫腳。
兩個手藝最精細的鐵匠帶著幾個學徒燒起爐子,用生鐵澆淋法煉起了鋼,也就是蘇鋼,在秦川的指手畫腳下鍛打成小塊的圓柱,或者兩指寬的鋼條,并磨削成統一大小,統一長度,且精細到一絲一毫。
鋼條要裹在鐵坯上,鍛打成一大一小兩個鋼圈,然后磨削出一道淺淺的滾槽,把鋼柱鑲進去,如今沒那個技術打制鏈板,所以這東西給省了,滾槽里全部填滿鋼柱,再把潤滑肉灌進去,用鋼片封邊,一個原始的軸承就出現了。
以現在的技術,是無法制造出規格統一的鋼珠的,秦川退而求其次,只能用鋼柱,反正也能起到不錯的滾動效果。
軸承鋼也不可能煉得出來,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用蘇鋼。
這些軸承的作用只是固定和帶動鉆軸,不像后世的車輪軸承一樣需要承載重量,所以蘇鋼也能將就著用,多注意軸承內部的散熱就行了,磨損后就直接更換,反正秦川有的是材料。
軸承完成后,下一步是制作床身和滑軌,前者可以用木材制作,但滑軌必須要用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