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有了個新的頭銜,一個叫秦先生。
但教書不是他的專長,他只堅持幾天就干不下去了。
然后他跑去發明了一個單筒望遠鏡。
這是他在回憶學過的物理知識時,突然想起來的一個東西。
他打算給所有哨探和軍官都配上一個望遠鏡,大概要一百個,如果算上磨壞的廢品,攏共需要不少玻璃。
如今,秦川有人有錢,想制造這玩意并不難,砸點人力財力進去總能弄得出來。
但他不想弄,因為他的工匠有限,得投入進去造火器,而且現有的技術很難實現量產玻璃,做少量又沒意思,不如花點銀子出去買。
于是,剛在家過完年羅文天,帶著王繼宗寫的十幾封信又跑了一趟太原和陽曲。
那些信是王繼宗寫給同窗或朋友的,請他們幫忙散播一條消息,婁煩高價聘請讀書人和各類匠人,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在婁煩找到一份工錢不菲的活。
婁煩還是太缺乏人才了,缺讀書人,缺各種各樣的工匠。
羅文天帶幾十個工匠和一堆玻璃鏡子和各種形狀的玻璃瓶回來后,秦川就開始忙著制作望遠鏡。
這東西其實并不難,只需兩片凸鏡或凹鏡,按照焦點鑲在一個銅管里面就成了。
難點是處理色差。
早期的望遠鏡看到的是色彩斑斕的景物,非常非常不清晰,這是因為玻璃折射的時候會產生色差,而且開普勒式望遠鏡還只能看到顛倒的影像。
現代的望遠鏡鏡片,是由兩片材質和弧度都不同的鏡片粘合在一起,達到來處理色差的目的。
秦川要想做清晰的望遠鏡,就只能像現代一樣,把兩片玻璃磨成吻合度極高的弧度,然后精心熬制,并過濾到完全透明的魚膠來黏合,成為一片物鏡。
沒有現代的精密技術,純手工磨制并黏合的鏡片,中和色差的效果遠遠達不到后世那種清晰度,而且兩片黏合的鏡片中心視軸不在一個點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影和模糊。
秦川磨廢了幾個玻璃瓶,才終于做出一個勉強滿意的單筒望遠鏡。
鏡筒由兩截銅管拼成的,可旋轉調節物鏡和目鏡之間焦距,以達到一定范圍內的調距效果,物鏡是凸鏡,目鏡凹型,成正像,但視野較窄,清晰度一言難盡,倍數也大概只有四到五倍,能看清五十步外的人物臉上的五官,看到兩里外的人體輪廓,在五里外發現活動的人類。
對秦川來說,湊合著用吧。
但對于他的部下來說,這玩意就跟寶貝似的。
尤其是趙武,一拿到這個單筒望遠鏡,他的手莫名抖了起來。
良久,他緩緩嘆了一口氣,道“若當年我有這個東西,就不用死這么多兄弟了。”
接下來,秦川挑了幾個心靈手巧的工匠,教他們打磨鏡片,按照現有的規格,做一批望遠鏡出來。
然后他又忙他的講武堂去了,除了偶爾給王繼宗他們上一堂科學講壇,再補充一下教材之外,大部分時間都在講武堂里講課。
他的學生有羅大牛、李頂梁劉有柱、趙武廖三槍、老黃山貓兒之類的核心骨干,也有關帝軍的普通什長。
他已經和幾個骨干一起編寫了完善度較高的關帝軍軍規,并仿照戚家軍的編制,完善了軍隊編制,最基礎的單位是隊,一隊十二人,設隊長一人,伙夫一人。
三隊為一旗,設總旗,三旗為一司,設百總,三司為一局,設把總,三局為一部,設參將一員,三部為一營,射主將一員。
如今先登營、陷陣營、無當營、十方營這四個營頭,人數最多的一個也才五百人而已,以后會陸續補充兵員,直到一個營的兵力,和參將、主將的護衛加起來,達到三千人為止。
秦川打算成立一支新的親兵衛隊,統一穿紅色甲胄,披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