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州以西六十里有個黃河渡口,叫磧口渡,乃晉陜兩地交界處,自古以來便是往來商旅和軍隊通過黃河的重要渡口。
河西的陜西界是吳堡縣,吳堡城是一座古老的石城,也是一座軍堡,以石頭砌成,虎踞山巔,俯瞰峽谷,扼守著晉陜交通要沖,乃歷代以來的軍事重鎮,因其易守難攻,古來便被譽為銅吳堡。
堡內常年駐扎著一支明軍,多時有一千多人,少時僅有一兩百。
吳堡知縣簡國寧是個少有的清廉能吏,崇禎三年,米脂流寇爆發的時候,簡國寧“布衣蔬食,囊無遺金,力請輕徭,多方生聚”,率領城中鄉紳和百姓備御得當,讓吳堡得以躲過一劫。
流寇大部進入山西之后,三邊總督洪承疇便加強了吳堡的防備,如今城中駐扎著一名守備官和八百明軍。
流寇過后,吳堡卻怎么也平靜不下來。
簡國寧為民請愿減輕徭役賦稅,開倉賑災,請城中鄉紳設粥棚救濟饑民的聲名早已遠遠傳開,附近州縣的許多饑民聽說后,便紛紛涌到吳堡縣。
一個小小的吳堡自然容納不了數萬饑民,餓死者依然不計其數,去年一場大雪更是凍死了數千饑民,城里城外到處是尸體,也到處是從尸體上割肉下來吃的饑民,恍若一幅人間地獄。
縱然如此,依然有源源不斷的饑民朝吳堡縣涌來,一部分在吳堡討不到吃的之后,便渡過黃河入山西,或直接死在了河里。
另一部分走不動的,或者心存僥幸的則繼續留在吳堡。
吳堡城早已人滿為患,各鄉紳士族天天上縣衙叫苦不迭,簡國寧一個月發數封奏疏呈遞京師,乞求,短短一年便蒼老了十多歲。
終于,賑濟御史吳甡帶著三十萬白銀入陜西,給各個州府撥銀賑災,可經過上面的州府層層剝削后,吳堡縣最終只分到了八百兩白銀。
這點銀兩,對數萬饑民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況且如今兵荒馬亂的,想買糧食都難。
簡國寧一夜便白了頭發。
崇禎六年,四月十八清晨,簡國寧像往常一樣登上東城門,麻木地望著城外遍地尸體和正在掩埋尸體的鄉民,還有那些如鬼蜮般四處游蕩的饑民。
遠處,河對岸不知什么聚集起了二三十艘船,有磧口渡的渡船,也有附近的漁船,岸邊還有不少人影正往船上裝著什么東西。
看到這幅情形,簡國寧一下皺起了眉頭,朝旁白問道:“河對岸有異動為何不報?查過對岸那些人的來歷嗎?”
旁邊一名城守軍哈著腰應道:“回稟大人,天剛亮時派人渡河問過了,說是山西商幫,要往咱們這運些東西。”
“商幫?”簡國寧又皺了皺眉頭,“如今兵荒馬亂的,還有商幫行商走貨?”
“小的這就不知了。”
“去知會鄧守備,讓他緊閉城門,加強城防。”
“是。”
吳堡城守軍緊張不已地加強城防時,對岸那數十艘船只動了,紛紛駛離岸邊,在河面上吃力地朝吳堡渡口緩緩駛來。
每一艘船只吃水都很深,定然裝了不少東西,還依稀能看到船上攢動的人頭和馬匹。
不光裝載的貨物多,人數也很多。
城外的饑民也發現了那支船隊,像一群行尸走肉般,朝渡口邊緩緩涌去。
城里的饑民聽說有船隊過河,也紛紛躁動起來,船上有人就肯定有吃的。
但,城門早已關閉,任何人不得出入,無數饑民只得擠在城門附近哀求連連。
沒多久,船隊靠岸,舢板都沒搭,就有一群人抄著刀槍跳下來,在岸邊擺開陣型,對那些鬼蜮般的饑民嚴陣以待。
饑民們看清楚了,船上裝的是無數大麻袋,十有八九是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