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木柄手榴彈才一斤重,軍隊的士兵要扔出三十米遠才算及格,五十米算考核優秀,但趙滿財造的這個手雷,哪怕有木柄借力,能扔個十步遠已經很不錯了。
秦川也沒要求能扔多遠,反正這東西野戰很不現實,只能用來守城,能扔個五六步已經足夠了。
一斤半的黑火藥爆炸,四濺的鐵珠能對三步內的敵人造成致命的殺傷。
至于炸炮,體積比震天雷大了將近兩倍,就是個黑乎乎的大鐵球,里面裝了四斤黑火藥和一斤鐵珠,引藥口還裝有一小塊燧石和一個小鐵輪,并引出一根轉軸到機匣那。
這是戚繼光的鋼輪發火式的炸炮,當敵人踩到炸炮的踏板時,機匣里的墜石突然下落,帶動轉軸的小鐵輪快速轉動,摩擦燧石產生火星,并引燃炸炮。
炸炮剛造出來時,秦川曾試過效果,結果讓他很滿意,這種炸炮爆炸時,能將一百斤重的麻包袋掀飛起來,對周圍五六步之內的敵人造成致命傷。
萬人敵則依然沿用了明軍的樣式,用瓦缸和眾多軍堡剩下的明軍火藥來制造,有多少火藥就造多少萬人敵,造完即止,絕不浪費秦川的最優配方黑火藥。
這幾樣東西造出來后,很快就被送到內長城一線的幾個關隘和軍堡。
其中,老營堡和利民堡各分到兩百震天雷和五十炸炮,神池口分到四百震天雷和一百炸炮,剩余的部送到了寧武關。
在秦川的指揮下,關帝軍們小心翼翼地把那三百顆炸炮,埋在了北門和東門外,上面蓋一層薄薄的泥土,就等著建奴來敲彩蛋。
震天雷和萬人敵則部運到城墻和炮樓上,等建奴逼近的時候再讓他們嘗嘗雷劫的滋味。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建奴上門。
皇太極的大軍從朔州開撥兩日后,終于抵達了陽方口。
但他并沒有急著進軍,而是在陽方口休整一日,并等到了德格類。
德格類部有正藍旗和鑲藍旗八千戰兵,蒙古兵四千,共一萬二千戰兵,還有八千旗丁。
因為怕明軍半路襲擊,所以搶來的人口和錢糧財帛,也一并運了過來,光虜獲的青壯人口就有三萬多人,運送錢糧財帛的騾馬車更是綿延數里。
兩軍合兵一處后,皇太極依然不急著進軍,而是派出一路兵馬,沿著內長城一路往北探查,尋找守備薄弱處,想派一支偏師掘墻而入。
只不過,他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從寧武關到老營堡共兩百里長的內長城,絕大部分建在山嶺之上,可供大軍同行的入口就三個。
其中,距離寧武關不遠的神池,口筑有一座高聳的軍堡,往北四十里的雙化嶺溝也有一座地勢險要,堅固高聳的利民堡,除了這兩處險要的隘口之外,還能通行大軍的就只剩下老營堡了。
那地方距這里足足兩百里路,還沒探查到那里的守備情況,但皇太極知道,那座軍堡只會比神池口更難以攻破。
其余的內長城都建在陡峭的山嶺上,大軍無法通行,只能少量兵力爬上山頂,還要掘開長城才能入內。
但,翻越山嶺不僅無法使用大型攻城器械,還很容易中埋伏,兵力不足又很容易被對方各個擊破。
所以,其他地方是走不通了,只有那幾個入口。
利民堡是建在一條狹窄山谷里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老營堡又太遠,僅剩神池口和寧武關可供選擇。
讓探馬仔細偵查過神池口堡和寧武關的大小、高度、朝向,還有周圍的地勢等等資料之后,皇太極便讓德格類率兵去攻打神池口,他自己則率領正黃旗和鑲黃旗主力,往寧武關而來。
崇禎七年七月七日,皇太極的大軍抵達了關城外。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這天,秦川和皇太極在寧武關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