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里的討論已經持續半個時辰了。
眼見時間差不多了,秦川這才道了句:“諸位,把自己的想法都提出來吧,一個一來,別亂哄哄的。”
眾人這才停下討論,然后一個接一個發表建議。
有的建議暫時停止或減少基建,有的說要嚴令農民種田,如有荒廢者要重罰。
還有的建議直接出去搶,再搶一遍山西那幾個富饒的平原,或者直接進關中去搶,那地方可是富得流油。
秦川認真聽取了每一條建議,一旁的王繼宗也全部記了下來。
接著便是逐條討論,從可行性到優缺點。
吳甡在整個過程中一言不發,他只聽和看。
哪怕已年逾半百見多識廣,可他仍然對這個會議感到十分驚奇。
與朝廷的每日早朝比起來,這個會議高效太多了,而且能真正做到集思廣益,人人都能發表提議。
經過大半個時辰的討論,秦川才最終定下了所有政策。
首先是開源。
要盡快建立與漠北蒙古諸部及葉爾羌、烏斯藏等地的商道,用婁煩鐵鍋換牛羊,用部分肉食來替代谷類食物。
還要想辦法建立走私渠道,盡可能繞過明軍的封鎖,與之前那些商人走私糧食。
除此之外,秦川還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取消佃租,所有耕地全部分配給尚未擁有耕地的百姓。
但相應地,他要提高農業稅,由原來的每畝地固定七斗糧改為一成,也就是每畝地收成的百分十。
如今玉米已經推廣開了,治內百姓的種植比例已超過三成,農業司的試驗田種出來的玉米畝產已能達到四百到五百斤之間,而百姓種植的畝產還不到三百斤。
按畝產兩百五十斤算,那么就要交兩斗五升糧作為農業稅。
這個數量遠遠高于原來的七斗,百姓們肯定不樂意。
但非常時期由不得他們不樂意。
在這個時代,管理百姓只能靠強權。
給他們分田地,為他們修水庫,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相應地他們就得干活納糧。
況且,這只是過渡性的稅率,兩三年后自然會調低稅率。
除了開源之外,還要節流。
首先是限制百姓購糧的數量。
所有人必須按家中人口購糧,每人每月限購二十五斤糧,以防止百姓屯糧,減緩糧食流出的速度,并嚴打哄抬糧價的行為,百姓售糧的價格不得高于官倉價的一成。
同時,計劃中的修水庫、修路、植樹造林水土治理等工程一律暫緩進行,建造中的大部分項目也先暫停,只有保留部分較為重要的鐵軌和水庫項目。
沒活干之后,那些百姓就得老老實實地去給莊稼除草施肥。
最后,暫時減少關帝軍的伙食,依然保持一日三餐,但飯量暫時減少兩成左右。
這是逼不得已才做出的決定。
等打通北邊和西邊的商道,再給關帝軍增加一些肉食,營養比原來只多不少。
或打通走私商道之后再回復原來的伙食標準。
實施這些政策之后,治內的百姓肯定會非常不滿,甚至關帝軍內部也會出現不滿情緒。
秦川會讓部下先跟他們說明緣由,先講道理,道理講不通的話,再大棒伺候。
缺乏耕牛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的問題,但只要打通了和北邊蒙古諸部的商道,就能獲得大量耕牛。
至于缺乏農具,這是秦川意想不到的。
他一直很注重培養各種工匠,尤其是鐵匠,并規定所有學徒五年內匠作所獲的收入,要分兩成給師傅。
這條政策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工匠帶學徒的興趣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