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堡以北十五里有一處峽谷,黃河流經此處時兩岸突然收窄,形成一道河水湍急的峽谷,人稱飛猴峽。
因飛猴峽水流湍急無法渡河,所以曾金奎并沒有在此處安扎暗哨,只白日里派哨騎沿著河岸來回巡視。
第一艘關中糧船抵達吳堡碼頭的當天夜里,飛猴峽東岸突然出現一群人,或衣衫襤褸似饑民,或短打裝扮力工相。
這群人抵達飛猴峽后,便摸黑從河里撈出一根比拇指還粗的繩索,并齊力往后拉。
這跟繩索是不久前一名熟悉水性的關帝軍抱著氣囊從上游水流較緩處帶過對岸的,到了對岸后便扯到飛猴峽,系在河岸一塊大石上,用碎石、泥巴、水草等掩蓋。
白日里,這根繩索會沉入河中,避免西岸的明軍發現。
到了夜里,月黑風高之際,這根繩索便從水中拉起,數十人合力之下,很快就系在了東岸一大石上,湍急的河面上便橫起一根粗大繩索。
領頭的一名關帝軍尖哨試了試繩索的牢固程度,然后取出一截繩索,系在腰間綁牢,一端套在江面繩索上,接著抱起一個形似后世游泳圈的充氣皮囊,套在兩腋之下,最后拉著繩索跳入河中。
河水湍急,浪濤滾滾,那名關帝軍一入水就差點被沖走,幸好有繩索拉住,才不至于淪為水鬼。
好不容易控制住身形并適應浪濤后,那名關帝軍雙臂卡住皮囊,兩手奮力拉著繩索向對岸游去。
待那名關帝軍到了河中心,東岸又有一名關帝軍拉著繩索套入河中。
此一渡有驚無險,第一名關帝軍吃了一肚子黃河水之后,終于抵達了西岸。
在西岸等候的尖哨迅速將人接上岸,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
拂曉時分,那條繩索被重新沉入水中,成功渡過西岸的上百名關帝軍和尖哨分做兩路,一路衣衫襤褸地往黃老板所設的粥棚而去,另一路則直奔吳堡城。
盡管陜北饑民都匯聚在吳堡以北二十里的粥棚,但吳堡石城仍然熱鬧非凡,來自各地的糧商所帶的隨從、船夫等等,大多都匯入了吳堡城。
由于有大量糧食要搬運,哪怕黃老板雇傭了城內許多百姓,人手也依然不足,糧食搬運進度緩慢,泊在碼頭等待卸貨的船只擁擠不堪,后邊還有許多只能靠岸停泊排隊進碼頭的船只。
無奈之下,黃老板只得前往粥棚招募力夫,挑了數百個身強力壯的饑民。
曾金奎擔心這些饑民當中混有奸細,正要率兵盤查,知縣簡國寧已自告奮勇親自率領衙役和民壯對這些饑民進行盤查。
如今吳堡熱鬧非凡,曾金奎既要防備對岸關帝軍渡河突襲,又要分兵駐守各城門城墻,并維持秩序盤查奸細,麾下人手依然不足,干脆就把饑民的事都交給簡國寧。
簡國寧麾下衙役和民壯本就不多,在黃老板的銀子誘惑下,又有部分民壯跑去當力夫搬糧了,一時間手頭人手也嚴重不足。
無奈之下,簡國寧只得依葫蘆畫瓢,跟黃老板一樣跑去粥棚招募一批民壯,充進壯班交由衙役管理。
起先吳堡城一入夜便立即關閉城門,任何人不得出入,但黃老板為了加快卸糧進度,苦著臉找到曾金奎好說歹說,最終又塞了五百兩銀子才說服曾金奎夜里開城門運糧。
多了數百力夫,且夜晚也可運糧之后,卸貨的進度一下快了許多。
夜晚開城門乃兵家大忌,曾金奎為了防備敵襲,將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洞開的南城門,而巡防城墻的任務,也由自告奮勇的簡國寧擔任。
曾金奎起先很是看不順眼這文縐縐滿口仁義道德的勞什子知縣,可如今,他又覺得簡國寧順眼多了,有這么個勤快的知縣在,他的日子舒坦了許多。
這天夜里,勤政的簡大人又親自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