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發生了什么,李慢侯不知道,但他確實嚇了一大跳,本能的攀住繩索快速往上游,根本沒功夫注意他抓的繩索,根本就不是打撈船上的鋼索……
雖然說嚇了一跳,但是李慢侯并不驚慌,從事這行業好多年了,什么大風大浪沒見過,要不是過于大意,想不到在汴河里撈塊破石頭還能發生意外,他甚至都不會被嚇一跳。
李慢侯是一家專業的打撈公司的合伙人,他公司經營的項目比較特別,專門打撈沉船,目的是獲取有價值的古物,其實就是一家探寶公司,在國外類似的公司很多,許多做的都很大,在國內倒是不多,因為法律問題國內更多的是文物部門的打撈局在做類似項目。所以李慢侯的公司,極少做國內業務,常做的一般都是在公海上循著古代航路勘探沉船并進行打撈發掘。只有跟國內的政府部門合作的情況下,才偶爾會在近海展開業務。
之所以接這單內河業務,還是因為關系。倒不是說托關系找業務,恰恰相反,是因為關系而推諉不了業務。因為這是他爺爺給他下的死命令,他必須干這一單注定賠錢的買賣。
李慢侯的爺爺是中國中部一座小城市的考古所的退休人員,一輩子清貧,卻安貧樂道,還自認為這是良好的品質,給李慢侯起的名字就有“輕公卿,慢王侯”的意思。除了爺爺,李慢侯一家基本上跟文物部門這個清水衙門都有關聯,父親是考古所的古文字專家,母親是文物修復技術人員,后來調去了當地博物館。
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李慢侯難免繼承了一些家學,他爺爺也下了很大功夫希望將李慢侯朝這個方向培養。從小,李慢侯在寒暑假期間,就常出沒在一些考古工地上玩鬧,或者被爺爺帶著走遍各大博物館。
如果時間還是如同馬車一般緩慢,李慢侯很可能也成為一個安安靜靜坐在博物館或者考古所里的安靜的人,可惜時代變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文玩古物行業突然就熱起來,形成一股全民收藏的熱潮。這股熱潮也不可避免的吹進了考古所,考古所的二代,像李慢侯父親那代人,大多還能子承父業繼續留在考古所,可到了第三代,但凡有點能力的,無不選擇跳出這個清水衙門,在古玩熱中淘金去了。
時代的變遷,導致在李慢侯的教育問題上,也讓家庭產生了極大的分歧。爺爺依然堅持讓李慢侯繼續從事考古工作,但母親卻堅決反對,父親夾在中間,基本不表達意見。
最后的決定權很幸運的落到李慢侯自己手里,而他對考古真的沒什么興趣。跟他的名字相反,李慢侯缺乏祖輩人身上的靜氣,根本閑不住,名字叫做慢侯,可同學叫的外號卻是快猴兒。他從小就淘氣,也沒什么特定的興趣,什么都想嘗試,有幾年甚至迷上了武術,跟考古所一個老頭學了好幾年少林拳,就是靜不下心來好好學習。
幸好他有一個好腦子,在沒怎么專心努力的情況下,一路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學。大學是上了,但未來的前途依然未卜,學校太過普通,完全沒什么競爭力,甚至隨著社會發展,清貧的考古所都很難進了,母親對李慢侯的前途充滿憂慮。
越是臨近大學畢業,母親的焦慮就越重。最終母親甚至放下了跟爺爺十幾年來的分歧,轉而考慮讓李慢侯考進考古所,繼續留在這個她認為世界上最苦的地方。可這時候,李慢侯卻做了一個決定,他要出國留學。
這個決定讓家庭震動不小,但是經過一番商量之后,所有長輩難得的沒有分歧,決定支持李慢侯出國,唯一的擔心是李慢侯根本申請不上國外的大學,甚至是自費都不行。
結果出乎意料,大四的李慢侯,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不但讓自己的各門必修和專業課成績變得極為優異,而且雅思考了接近滿分的成績,最后得到了一個公費留學名額。當然也有運氣的成分存在,因為他接受他申請的學校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