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嗎?
未必!
李慢侯剛才想明白一個道理,人是社會動物,一個人之所以能在社會上生活下去,不是一個人有多么厲害,而是會合作,可以為別人自己擅長的服務,換取別人同樣他們擅長的服務,于是能活下去,而且活的比一個人更好。
跟那些沒頭蒼蠅一樣的難民一起出城,靠什么活?
包袱里的一百兩黃金?恐怕不行!
有很多道理,是必須要有智慧才看的明白的,人類的本能跟動物一樣,完全憑借本能,沒頭蒼蠅一樣逃竄,生死其實就只能看運氣了,是一個概率問題。李慢侯都慘成這樣了,他可不相信那種小概率的好運氣會砸在他頭上。
既然第一次開封保衛戰金兵沒能進城,開封城雖然不是一個最安穩的地方,但卻是唯一一個李慢侯能確定的安全之地。那為什么要放棄這個安全之地,而去冒著不知名的危險,去其他地方呢?
因此李慢侯立刻返回了城內。他相信,那些盲目出城的百姓,其中很多會在艱難困苦中自己領悟,于是在開封解圍后返回,當第二次開封圍城的時候,他們大多數都選擇了留在城里,因為他們已經明白了,與其去野外逃難,反倒是開封城是最安全的地方。當逼入絕境的時候,他們選擇了拿起武器。
如果史書記載為真,這些開封人最后爆發了極大的勇氣跟金兵戰斗,只可惜朝廷賣國,背叛了這些百姓,向金兵投降。
歷史是個小媳婦,李慢侯是不全信歷史記載的,有時候也不一定是史官作假,只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難保史官不是真正那么認為的,可史官的視線也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完全公正。至少在這件事上,李慢侯絕不相信,幾十萬未經訓練的烏合之眾,就能將金兵擋在城墻上不敢進城。
只不過是金兵不想冒險,他們的目的是榨取錢財,通過威脅讓大宋朝廷給他們源源不斷的送來金銀女子是最保險的做法,一旦進城自己搶劫,效率未必更高,而且士兵分散開來進行搶劫,深入一處處街巷,跟這些已經領了武器,并且在王安石保甲法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群保護自己財產的保甲士兵短兵相接,損失恐怕比在正面戰場上跟宋軍廝殺還大。
因此金兵不進城,不是打不過百姓,而是繼續打不劃算。這是經濟賬,而不是軍事仗。
繼續沿著御道向北,蔡京是官員,居住在內城。
結果就在進城前,李慢侯看到了一個奇景。
一大群裝備精良的禁軍開道,后面是六馬拉的大車,呼啦啦往南而來。
為首的士兵高喊著,“御駕親征,百姓退避”。
皇帝要御駕親征,這倒是奇了!李慢侯記得他看過的史料中,宋欽宗也不是一個勇敢的皇帝。
御駕馬車走的很慢,就在城門處被人攔住了。
一個文官模樣的大臣拉住了車轅,跟車駕里的人說著什么。
李慢侯遠遠的看著,不敢近前,看情形,大概是這文官在阻攔皇帝御駕親征,這是哪個奸臣?皇帝親征,此時能極大的鼓舞士氣。
只是李慢侯有些奇怪,河北、河南防線全都崩潰了,皇帝帶這些禁軍御駕親征,似乎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最佳的選擇當然是留在城里,憑借堅城抵抗。史料中也沒記載宋欽宗御駕親征打敗金兵啊,難道歷史改變了?
正暗自猜度著,突然那文臣跑向了前面的眾多馬步禁軍,沖他們高聲喊起來
“眾將士。你們愿拋下你們的妻兒老小?你們愿逃離開封府?”
這些禁軍,已經在開封府落戶幾代人了。宋代開國之后,實行的是輪番制度,聚天下強兵于開封,守內虛外,目的是防止地方武將做大。但邊境也需要人守,因此定期將禁軍調往邊境輪戍。調兵不調將,史書評價說這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惡果,導致宋軍戰斗力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