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過十一歲,雖然很聰慧,精通很多門技藝,但這些技藝往往需要在一個高度專業分工的社會中才有用武之地,一旦社會穩定被破壞,她們其實是弱者。
尤其是張妙常才十一歲,離開青樓簡直就沒有任何生存能力。
當時金兵圍城,榨取金錢,當時懦弱無能,不敢反擊的北宋朝廷,第一時間就將屠刀伸向了青樓這個弱勢行當,皇帝直接下詔,抄沒汴梁所有青樓。當那些“勇敢”的禁軍闖入翠樓,張翠翠不忍一聲心血付之東流,與禁軍多說了幾句,試圖收買禁軍軍官,結果竟被一刀殺死。
張翠翠死后,樹倒猢猻散,翠樓里的狎司、青皮一哄而散,下人、仆役趁機逃亡。而樓里的所有財物,只要是能拿走的,全都被禁軍抄走。好在當時官府的目的是搜刮金銀,對青樓的地產不感興趣,房契落在了張妙常手里。
風波過后,看著空無一人的青樓,以及養母未寒的尸骨,張妙常倒沒有像其他人那樣逃之夭夭。但是樓里能拿走的東西,不是被禁軍抄走,就是被其他人順手牽羊,張妙常幾乎連一件能變賣的東西都找不到,她要么賣自己,要么賣房子。
當時開封糧價暴漲,金銀一空,北宋朝廷幾乎將所有金銀都搜刮起來送到城外的金營,城里人誰家有金銀不但不會富貴,反而可能招貨,因此人人需要的糧食,間接還起到了通貨的作用,跟銅錢一起,成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
張妙常變賣房契,要么選擇制錢,要么選擇糧食。當時李慢侯已經開始操作變賣糧食,套取有價值的地產,就這么碰上了在黑市上小心翼翼詢價的張妙常。一番討價還價,見女孩可憐,李慢侯出了一個不該有的高價,用五斗米買來了翠樓的房契。
之后還讓張三幫忙,用這五斗米,雇人將張妙常的養母張翠翠收斂,并在金兵撤走后,送出城外安葬。
接收了翠樓的地產,一開始李慢侯也沒讓張妙常搬出去,因為那段時間的開封城中,帶著一股末世的肅殺氣息,李慢侯非常低調,一直蝸居在翠樓附近偏僻巷子里的張三家。金兵退兵后,李慢侯變賣地產,買了漕船后,才搬進了翠樓。
這個時候,如何處理張妙常才成了問題。張三、李四兄弟,對漂亮的張妙常心懷不軌,跟李慢侯提了一個建議,逼迫張妙常為奴。這種主意,李慢侯怎么可能接受,告訴張三兄弟倆不要趁人之危,但兩人根本不以為意,在他們看來,李慢侯用糧食在饑荒時候套取地產的手段,何嘗不是趁人之危,色令智昏的兩人還反駁了兩句。
不過他們最終還是聽從了李慢侯的建議,沒有繼續動歪心思,也在李慢侯的要求下,開城后,極不情愿的將張翠翠的棺材拖到了城外埋掉。
金枝覺得張妙常可憐,就請求李慢侯準許她留下來,李慢侯在聽了張妙常的意思后,就許她留了下來,讓她平時幫金枝干些活,抵償伙食和住宿費用。不是李慢侯缺這點錢,他覺得這樣可以讓張妙常這個淪落風塵中的不幸女子獲得尊嚴感,也讓她建立通過正當的勞動謀生的觀念,以免日后重走了她養母的老路。
張妙常是金枝求情留下來的,出于某種施恩者心態,她反而對張妙常頗多照顧,讓她幫著做一些簡單的女紅針黹,粗重雜活是不讓她干的。可是今天留下吃飯的人實在太多,金枝沒有準備,實在忙不開,因此才讓張妙常幫著生火,結果險些點著了廚房。
聽李慢侯的話,金枝嘴角一撇“留那么些人吃飯,你不心疼錢,倒心疼起她來。”
李慢侯笑道“哪會。我更心疼你。這樣,我們怕是還要在開封住些日子,回頭雇幾個婆子,以后你也歇著!”
作為宋代女子,金枝何曾聽到這種情話一般的安慰,不由得酥了,輕輕點頭,反倒靦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