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金軍一方面逼迫北宋朝廷在開封幫他們搜刮財富,另一方面將兩個皇帝都騙到了軍營中,這讓開封府不得不竭盡所能的搜刮百姓。
官員們以為只要他們滿足了金軍的要求,金軍就能放回他們的皇帝,一步一步將開封搬空。其實何止開封城,整個國家都被脅迫了,南方緊急進攻了大量絹帛,可是金軍卻認為這些南方產的絹質量不好,退回去,開封府又送過去,請求人家收下。
即便如此委曲求全,最后依然沒換回他們的皇帝,金人力主要立一個異性做皇帝。
這件事在金國內部也產生了極大的紛爭,粘罕和斡離不兩個統帥,同時也是政治上的兩個對手各持己見,先后兩次搶先打到開封城下,立下最大戰功的斡離不力主立趙氏為王,可粘罕力主立異姓王,認為這樣的話,中原更容易亂,方便他們以后混一。
其實此時,在滅亡宋朝的態度上,金國人是有清醒認識的,并不求馬上滅宋,在吞并遼國的過程中,他們已經遭遇了極大的麻煩,缺乏統治經驗。不管是立異姓王也好,立趙氏也好,都沒想過要直接吞并宋國。
最終粘罕的態度被金國朝廷采納了,長遠看,他們當然是想要吞并宋國的。
可這件事在宋朝官員中,也引起了爭議,可以說絕大多數官員都不愿意接受異姓王,傳統思想也好,個人情感也罷,他們更希望徽欽二宗能回來,如果不能放回來,另立一個趙氏為皇帝也能接受,但很難接受換一個天子。
此時留在開封的官員,主要是主和派,主戰派的官員早在太原失陷之后,就一個個被貶到了外地,李綱先貶揚州,接著貶到了更遠江西建昌軍,然后又貶到四川的夔州,一再貶謫李綱,是主和派和皇帝為了向金人示好,告訴他們宋朝沒有對抗大金的意圖。直到金軍度過夏天南下之后,皇帝才又想起李綱,派人詔他回京,只可惜直到汴梁失陷,李綱也沒能趕回去,這讓他度過了一場劫難。
李綱沒能回去,可作為主戰派的象征,金軍直接索要包括李綱在內的一幫官員,其中有李綱、吳敏、徐處仁、陳遘、劉韐、折可求等人,都是主戰派官員和將領,甚至是一些繼續在河北地方抗金的州府官員,這些人的家眷最后都被北宋朝廷交給了金軍,讓人欣慰的是這些人依然抵抗,哪怕金軍壓著皇帝去勸降,依然有一些官員決心抵抗,這才是真正的士大夫精神。
留在開封的主和派,此時已經真正墮落成了投降派,金軍最后將他們全部拘禁起來,要求他們立異姓王。此時這些人中依然分化出了不同意見,大多數官員妥協了,用權宜之計來安慰自己的有,用形勢所迫安慰自己的也有,但有幾個人堅決不同意。其中三人采取了積極行動,御史馬伸聯合吳給,向秦檜建議,讓他游說金人,秦檜在和談期間,頻繁出入金營,跟金軍統帥熟悉。
秦檜立刻答應,三人聯名上書金軍統帥,要求立一個趙氏皇帝。結果這三人直接被金軍扣押,威脅他們,但三人堅持己見,后來都被壓到了金國。
最后朝臣商議出了一個結果,那就是推立張邦昌。這個結果得到了金軍統帥的認可,張邦昌此時并不在這群朝臣中,因為他是第一次圍城就被派到金營中的人質,隨同金軍第一次撤軍被壓到了北方,朝臣們推舉張邦昌,其實也是沒人愿意做這個千古惡人,只有張邦昌不在,那就讓他頂鍋了。
金軍認可張邦昌,是因為第一次圍城的時候,張邦昌跟康王趙構在金營做人質,姚仲平突然來劫營,張邦昌以為他要死了,作為人質,他的朝廷突然翻臉,和談都成了,卻來偷襲,他死定了。于是伏地大哭,而康王不為所動,這讓金軍北撤的時候,放回了康王,換了另一個王爺做人質,但張邦昌沒有換。
張邦昌被推舉為皇帝后,才被金兵從北方招回來,這倒霉蛋半路上才知道他要做皇帝了。